English

第四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

2008-12-2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平静而严肃的警告

本届文津奖评选过程中,《崩溃》列10部获奖图书之第一名次;是评委们经过两轮投票一次举手表决的结果。评委们

对于这一结果感到满意。

我读此书时,对作者贾雷德・戴蒙德心怀虔诚敬意。这不仅是因为作者作为一位美国当代人类社会文明的研究者和思想家所获得诸多荣誉,更是因为被他写此书的不浮不躁的态度所感动。

《崩溃》是一部关于世界环保问题的书。

世界环保问题已成为与人类未来命运息息相关的问题。严峻的问题往往会使发表看法的人情绪激动。但依我想来,作者写此书时,那心情似乎更像一位教士在拉动连接教堂大钟的绳索;也像中国的僧人们在一下下用悬木推敲寺钟。

有信仰的人面对危机大抵是不动声色的。由他们所敲响的警世钟声却是震聋发聩的。

作者在本书中传达的信仰那就是―――人类满足自己生存的种种需要并非罪过;但一味追求和攀比奢侈的享受,却注定等于走向灭亡……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梁晓声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美贾雷德・戴蒙德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传统文化平中见奇

这十一讲,都是围绕中国文化与哲学最核心的问题展开的,但体系架构不俗,观点也多在我们熟知的套路之外。作者讲中国人的宇宙发生论,直接用楚墓简帛上的原文“太一生水”,挑战哲学史上的说法:太一生出水,水也不是被动的,又回去帮助太一生出天,天又返回去帮助生他的太一生出地……它说明任何被创生出来的东西,都不仅仅是被动的,而是能动的,此谓“反辅”;任何相对立的东西,也会因为对立而相互依存和完善,此谓“相辅”,这一互动的宇宙生成论前所未见,其辩证思想既深刻又独特,与圣经、与希腊和印度这些古老民族认识万物起源迥然不同。他又质疑开天辟地即分阴阳一说,认为从混沌到有序的思想发展历程中,还有一个更粗浅的“杂多”阶段,哲学史上没有人研究过,却对中国人哲学思维的形成举足轻重。西方人那时已习惯简单把事物分成“数”,而中国人则习惯用“数类”来规定和认识事物,这是一种不愿彻底抽象、而更愿意用不离开具体的抽象来认识世界的思维。我们被这个传统习惯浸泡,保持这样的思维特性至今。作者认为,这些数类观念、杂多思想不是有些人站在西人视角上评价的“缺乏理性”,而蕴含着更为深刻的东方神韵。

――高级记者、《新天地》杂志社社长夏欣

《中国文化十一讲》庞朴著中华书局

 

在忧患中看到希望

2007年12月14日下午,一位个子不高、满脸沧桑而又充满刚毅神情的美国新闻记者艾伦・韦斯曼带着他的《没有我们的世界》中译本(赵舒静译)来到北京国家图书馆新馆二楼学术报告厅,对话中国学者,与媒体和读者见面。我有幸主持了他与中国学者对话和读者提问的环节。事后,韦斯曼签名送了我这本书,并在扉页上写道:“怀着感谢、钦佩和希望!”

这正是我想对韦斯曼说的话,因为他的这本书“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实验,是极富想象力写作的伟大创举”(比尔・麦克吉本),出版后被评为“2006年度美国最佳科学写作”,荣登《纽约时报》非小说类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我们感谢韦斯曼,他以全新的视角探讨了我们人类对地球的影响。他设想人类从地球上突然消失后,人类留下的痕迹将逐渐消灭,地球也将慢慢恢复元气,然而库存的数以千吨计的核原料将继续释放出有害的辐射,数十亿只塑料袋仍将像风滚草一样在地球上飘荡。人类在地球上建造了文明大厦,同时也使这个星球千疮百孔。阅读《没有我们的世界》,我们反省过去的作为,明白我们该走向何方。这样,我们和我们的世界就有希望。

―――中国科技馆研究员王渝生

《没有我们的世界》[美]艾伦・韦斯曼著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儒家帝国现代蜕变

《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是一部大书,不仅因为框架和规模大,长达八十万言,跨越四百年历史,更因为它的气魄,叙事风格,以及涵括力处处都透示出大气。一路读下来,它明彻,通透,底蕴深厚,有一种清晰而深刻的风格,其赏心悦目不亚于黄仁宇。至于它是否就是迄今“没有一本近代史的著作能超过这本书的成就”者,因所知有限,未敢妄下结论。但我想谈几点看法。

在徐中约笔下,近代史是主动史而非被动史。也就是说,它不像许多教科书所描绘的,只是一部任人侮辱,宰割,蹂躏的血泪历史,而是努力回到历史现场,发现并突出我们许多历史人物曾经作出的积极回应和悲壮的失利。肯定这种主动性在现代转型中的作用。

不忽视难以把握的历史潜流,不回避尖锐矛盾,坚持正面的从容的剖析,让史实说话,不轻下结论,是它的又一特点。在我看来,它吸引我的还有一个长处是,作者能对一系列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动机,展开一种机智的、暗含幽默感的、富于独到见地的陈述甚至于刻画。

――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

《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美]徐中约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一代学人精神个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已经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在这样的时代氛围里,推出知识分子的精神自传,很容易招来非议乃至嘲笑。可是,如果这样一部精神自传的传主是钱理群,则会让人觉得顺理成章,甚至相见恨晚。

这本书最能给人震撼和启迪的地方,是钱理群对自己的缺陷、错误和迷惑所进行的反思。作者在后记里写的明白,他想要“把自己赤裸裸地暴露给读者”。

他在追慕王瑶这一代学者的“学贯古今中西”的学养和通脱峻急的魏晋遗风时,由衷感慨自己在知识结构和精神层面上存在着无法弥补的缺陷。他的幸运在于,他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后,坚守在现代文学领域,专心致志,终有所成。但他没有机会消除传统文化和外语这柔软的双肋,对中国传统和西方新知始终是隔膜的。作为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学术和文学中的学者,此中的哀痛和无奈何其深沉。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罗钢

《我的精神自传》钱理群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生边上的智慧

杨绛96岁开始讨论哲学,所讨论的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同时是她自己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这便是本书的两大主题: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

关于人生的价值,在做了一番有趣的讨论后,杨先生的结论是:天地生人的目的决不是人所创造的文明,而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本身,人生的价值就在于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用这个标准衡量,杨先生对人类的进步提出了质疑,文明是大大发展了,但人之为万物之灵的“灵”的方面却无甚进步。

如果说人生的价值在于锻炼灵魂,那么,倘若人死之后,灵魂也随肉体一同死亡,锻炼灵魂的价值又何在?循着这个思路,杨先生转入了关于灵魂去向的讨论,她的结论是:“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

我无法不惊异于杨先生的敏锐,这位96岁的老人实在比绝大多数比她年轻的人更年轻,心智更活泼,精神更健康。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著商务印书馆

 

大事小情经济学

如果你阅读了美国著名的博物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牛奶可乐经济学》一书,就会发现,经济学正在生动地编织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身边的大事小情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一一破解。

当你打开这本书时,你将感到妙趣横生,大开眼界。你会惊讶地发现,生活中怎么这么多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却都习以为常,从来没有想过要问一个“为什么”,探赜索隐,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原来,几乎生活中的所有现象,背后都有经济学的原理在支配着。阅读以后,你会豁然开朗,产生获取知识的快感;同时,也会从中掌握一些看似深奥莫测的经济学原理,提高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本书是普及类的经济学读物。该书的书名《牛奶可乐经济学》,使人一看便觉得很亲切。因为“牛奶”、“可乐”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预示着书中所谈的问题一定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书中所分析的实例,虽然都是来自美国,在我国同样也存在,读起来并不使人感到陌生。这里分析的问题,并不是就事论事,在解释这些现象的时候,作者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向读者传授一些经济学的入门知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

《牛奶可乐经济学》[美]罗伯特・弗兰克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堂好课读薄经典

读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如同又回到了北大的课堂。考据严谨,思维开放,学风民主,观点犀利,语言诙谐,真是一堂好课。

面对《论语》这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李零站立着阅读,于是,有了属于他,同时也被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认同的感悟。这部书的《自序》和三章总结,将厚重的《论语》读薄了,是读此书之前一定要读的。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一个真实的孔子,是我们了解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向导之一。真实的孔子在《论语》里,在他生活的时代中,让我们回到《论语》的文本,回到文本为我们提供的时代。

《丧家狗――我读论语》为读者提供了《论语》的文本,还有学者李零先生搜集的丰富史料和考证,外加他的颇具启发、让人读来兴趣盎然的“一个学者视角的阅读心得”。

――高级记者、光明日报图书出版部常务副主任庄建

《丧家狗――我读论语》李零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无穷苍宇群星璀璨

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的《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是一本原创科普的优秀作品。该书以大量事实回顾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即人类如何“追那天上的星”而演绎的天文学发展史。而且本书并非特意为科学爱好者而写,亦非通常理解的青少年读物,它是为具备中等文化程度的一般社会公众写的。即使他原本未必对科学感兴趣。

《追星》不仅书名别具新意,写法也不同于一般的天文学通俗著作,它不是罗列天文知识,局限在讲述星星本身,而是谈人类“追星”的历程。将几千年来人类对宇宙的不断探索和思考,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包括社会、艺术、科学、宗教贯穿始终,融天文与人文于一体,突现了天文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又将许多天文知识渗透其中,使读者在愉悦的阅读过程中获得天文学的知识,这是极具创意的。例如该书的第一篇就是从神秘的彗星出现在夜空引发的许许多多的故事说起,将历代天文学家对彗星的观测、对其运行规律的测算、对彗星物质构成的分析,以及近年来发射彗星探测器对彗星的深度撞击,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这种写法足以显示作者治学的功力。

――《科学时报》主任记者杨虚杰

《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卞毓麟著上海文化出版社

 

古都规划文化为本

这是一部关于北京城市历史的书,但并不是一本关于北京城发展变化的流水账。其“营国篇”详细介绍了北京城市建设的地理因素、历史沿革,其中“明清北京城规划建设的特色”、“故宫规划建设的艺术成就”能够让您更充分地领略北京的韵味与故宫之美;其“溯源篇”则重点介绍了古都北京规划建设的“匠意”之所在。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是:北京城并不仅仅是一个人群聚居之地,作为一个都城,她是经过仔细规划的,而规划的指导思想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作者看来,“中国古代哲学是以天、地、人作为一个宇宙大系统的,追求天、地、人三才合一,与宇宙万物和谐合一,并以此为最高理想,用以指导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象天法地匠意和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使中国古代的都城规划布局独具特色、独树一帜。北京城完全是在中国人独有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指导下,又按照封建社会的礼制秩序规划建设而成的,它是东方宇宙观在都城规划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本书留给了人们一些思考:现代城市建设,应该如何规划?北京城,包括其他一切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如何能够在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而又能够延续文脉、保持城市特色?古都风貌的保护,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仅仅靠保留下一两条古街、若干古院落吗?

――国家图书馆馆长、教授詹福瑞

《营国匠意》朱祖希著中华书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