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彰显时代精神 服务人民大众

2009-01-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谌强 我有话说
对亿万中国人来说,2008年是经历辉煌与艰难、成功与曲折、快乐和伤痛的一年,也是回顾历史、总结历史和创造历史并深受国际社会瞩目的一年。文化建设在这一年里,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成长,并且记载、抒发和讴歌了亿万中国人为民族奋进、国家强盛和社会进步而发自心底的豪迈和深情,成为铭记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
。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体制改革也在这一年得到了新的发展和提升。

参与奥运、扩大交流,演绎展示中国文化

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中国文化对奥运会人文精神的演绎展示,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赢得了全世界的惊叹和赞美。中国文化的瑰丽画卷在国家体育场“鸟巢”里,在全球通过电视观看奥运盛会开幕式的、超过40亿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观众注视下,一次又一次自信而从容地徐徐展开,击缶、古琴、造纸、笔砚、书法、印刷、国画、太极、论语……通过精彩绝伦的艺术创造和生动演绎,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文明古国的文化恢弘气象,让观众领略到和平发展的当代中国自信、坚韧、和平、包容、友善、负责的大国风范。

新年特稿

为迎接北京奥运盛会而举行的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境内部分由近170台全国优秀舞台剧(节)目展演和62项专业艺术展览构成,通过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剧种展演、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节)目展演、群众演艺和少儿演艺优秀剧(节)目展演、奥运主题剧目展演、“中国交响乐之春”、“京昆情韵”戏曲展演、“梦幻之旅”杂技展演、民族风情歌舞展演等九大板块的展演,生动展现了我国舞台艺术创作演出的最新风貌,其参演剧目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范围之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舞台艺术最为集中的一次精彩展示;专业艺术展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括我国古代文物精品展示、民族民间艺术品展示、故宫典藏历代绘画精品展览、我国近现代艺术大师精品展览等,向世界生动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创新、发展的丰硕成果。这些优秀舞台剧(节)目和艺术展览在展现奥运人文精神的同时,也成为2008年最为耀眼的中华文化风景线。

北京奥运会重大文化活动作为与奥运会、残奥会同时举行的奥运文化盛会,成为我国迄今为止举办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艺术水平最高的国际文化交流盛会。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来自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艺术家汇聚北京,举行了200余项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包括歌剧、话剧、舞剧、音乐会、歌舞晚会、杂技、文化展览等,充分反映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参与性、包容性,为营造“人文奥运”的良好氛围、烘托祥和喜庆的奥运节日气氛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令人关注的奥运年中,中外文化交流也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在来自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艺术家参加北京奥运文化活动演出之外,由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08非洲文化聚焦”大型中非文化交流活动在深圳举行,集中展示了非洲及我国有关非洲的演出、展览、出版、影视等,举行了文化官员之间、艺术家之间、文化领域专家之间的文化交流项目,来自非洲6个国家的艺术团、3个国家的展览、12个国家的文化官员、8个国家的博物馆专家、5个国家的画家、13个国家驻华使馆的20位代表,以及在河北吴桥学习中国杂技的非洲学员等25个非洲国家的140多位文化官员、艺术家、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活动。

反映生活、服务大众,推动公共文化服务

在辉煌、成功和欢乐的时刻,亿万中国人也不能忘怀在这一年里经历的灾害、伤痛和磨难。年初南方冰雪、5・12汶川大地震,成为当代中国难忘的苦难记忆,但中国文学历史久远的诗歌传统,却在这些艰难时刻成为人们鼓舞斗志、传递关怀、表达真情的精神土地。一批批诗人和作家深入冰雪、地震灾区,参与抗灾救灾,感悟生活,写下了感人至深的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与新闻界一起总结、提炼了抗震救灾精神。尤其是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网络中、在电视里、在报刊上、在手机短信的传递中,无数普通民众以诗歌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精神世界和人间真情的叩问和关注。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出版了抗击冰雪特刊,由中宣部出版局组织策划、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的诗集《有爱相伴――致2008・汶川》在汶川大地震14天后便与读者见面,成为令人感到温暖的2008年中国文学现象。

2008年,也是国家大剧院正式揭幕运营的第一年。这个我国最高的国家艺术殿堂一年来创造的辉煌,也是我国舞台艺术成就和大众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一年来,国家大剧院精心策划了开幕国际演出季、奥运演出季、秋季演出季等,演出近千场,观众近百万,包括众多国际艺术大师在内的中外200余家艺术院团和单位演出了歌剧、芭蕾舞、戏剧、交响乐音乐会等众多精品剧目和节目;同时,国家大剧院还相继举办了800多场艺术教育普及活动,其中艺术教育演出330场,约32万人参与活动,享受到一流的艺术教育和艺术体验。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大剧院崇尚高雅艺术、坚持主流文化、推动教育普及的艺术追求,受到众多艺术爱好者的高度赞赏。

2008年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博物馆、纪念馆启动向社会免费开放,受到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不少地方曾一度出现了博物馆、美术馆“爆棚”的火热景象。与此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中心在冰雪和地震灾害发生后,及时整合数字资源送往灾区,并帮助灾区建设基层服务点,还在奥运会期间举行了“文化艺术奥运行”图片展,服务各地基层,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

从2007年底开始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整体活态保护的新阶段。一年来,继福建省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之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青海省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相继建立。非物质遗产保护法作为国家未来五年内审议的项目,被列入前不久出台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记录历史、讴歌时代,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200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文化建设既是这30年的见证者、受益者,也是记录者和讴歌者。

歌声,在2008年成为对一个时代的回望和讴歌。许多时代的记忆和情感,都已凝结在这30年中诞生和传唱的一首首优美动人的歌曲中。中央电视台为庆祝改革开放30年制作的特别节目《歌声飘过30年》百首金曲演唱会,成为歌声中的回忆。从《祝酒歌》的喜悦到《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的深情,从《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憧憬到《我爱你中国》的自豪,从《我的中国心》的眷恋到《让世界充满爱》的期盼,从《春天的故事》的赞美到《长城长》的奔放,从《同一首歌》的梦想到《为祖国干杯》的祝福,亿万观众在优美动人的歌声中走过改革开放30年,走过2008年。

30年农村巨变,30年农民生活水平大为改善。在文化部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首届全国农民文艺会演”中,来自全国各地的2500多名农民文艺骨干、民间艺人举行了140场演出,用文艺形式表达新农民对改革开放的赞美与讴歌。在前不久举行的首届中国农民歌会中,“农民唱、唱农民、唱农村”成为农民歌会的最大特色,体现了当代农民求富、求知、求美、求乐的追求和向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