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南京再造江宁织造府

2009-01-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郑晋鸣、通讯员 沈兰 我有话说
本报讯新年伊始,历时3年、耗资7亿元再造的南京江宁织造府向世人撩开面纱,一座活生生的红楼梦“大观园”景观即将开门迎客,向全世界的“红楼梦迷”们重新展现当年好景。

旧址上造新府

1984年8月,考古专家在南京大行宫小学东南角施工地下,发现了一垅完整的假

山基石和太湖石,还有一些色织染料,以及印有“大清雍正年制”字样的瓷碗底等文物。经专家鉴定,这里就是江宁织造府的遗址。

为弘扬古都文化,南京市于2002年立项再造江宁织造府,由两院院士吴良镛担纲总设计,工程历时3年完成。新府是在原“江宁织造署遗址”上兴建起来的,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6万平方米。新府分地面建筑和地下建筑两部分。其中,地面建筑4层,有“楝亭”、“萱瑞堂”、“戏台”和“有凤来仪馆”等4组代表性建筑。地下两层建筑包括“一府三馆”,即江宁织造府和曹雪芹纪念馆、红楼梦文学史料馆、云锦博物馆。据专家介绍,再造的新府只是当时织造府的西花园,仅占原址总面积的1/4,由此可以想象其原貌是何等宏伟可观。

据史料记载,江宁织造府在历史上共存在了262年,从清初顺治二年即1645年起至光绪年间被废止。江宁织造府是专门制造御用和官用缎匹的官办织局,不仅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云锦生产基地,其建筑和园林艺术也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此处曾是清代皇帝的行宫,康熙、乾隆南巡时多次在这里下榻,因此这里又称“大行宫”。《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曾祖父、祖父、伯父、父亲先后五十九年担任江宁织造居住于此,曹雪芹于康熙五十年在此出生。太平天国时期,江宁织造府被毁于一旦,后人只能从《红楼梦》的描述中依稀想象江宁织造府当年的繁华。

新府中现“旧貌”

元旦期间,江宁织造府博物馆终于撩开了神秘的面纱。亭台楼阁,清泉溪流,山石花木都一一显现。“楝亭”、“萱瑞堂”和“西池”,这些在江宁织造府史料记载中出现的著名景点在博物馆内一一再现。

“楝亭”看似一个简单的茅草屋,以前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以文会友的场所。亭口种了两棵曹寅亲自从燕子矶移植过来的楝树,“楝亭”也因此得名。它是整个江宁织造府的标志性建筑,高20余米。萱瑞堂坐落在整个院落中央,可谓整个建筑的灵魂所在,据说这曾是曹家接待皇帝的主要场所,康熙5次下江南有4次都住在这里。

由于江宁织造府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原型之一,因此新府中更多的细节都体现了《红楼梦》的精髓,下沉广场的出口设计了一石笋,寓意小说开篇之“青埂峰”。游客在逛亭台楼阁时,有出自原著、并由当代红学名家手书的楹联匾额可供欣赏,参观完园林后还可以享受一顿“红楼宴”,饭后再听上一曲《红楼梦》中的昆曲,尽情感受“红楼梦”的氛围。江宁织造府博物馆馆长徐湖平告诉记者:“我们力求让再造的江宁织造府还其原貌,旨在保护、展示这一历史文脉,努力再现其原本的文化底蕴。”

新旧结合显魅力

据总设计师吴良镛院士介绍,再造江宁织造府的设计思路是“围绕‘新’与‘旧’结合做文章,通过现实与幻想的结合,理想与浪漫的结合,体现中国清代康熙以后的‘浮世绘’,创造一个虚幻的艺术境界”。

在江宁织造府再造过程中,吴良镛院士提出的两种规划构思方案得到实践:一种称“核桃模式”,即现代的外壳与具有历史内涵的内核相结合;一种称作“盆景模式”,是将这个建筑物作为一个精致的“盆景”或“秦砖汉瓦”架在紫檀木上,展开红楼梦的幻想。现在的“大观园”博物馆从建筑外观上看,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创新:夜晚,建筑立面蒙上的钛合金金属网在灯光映照下如同“云锦”一般美丽。

此外,江宁织造府博物馆还将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向人们展示江宁织造府历史、曹雪芹家世历史、《红楼梦》文学艺术、云锦织造艺术和皇家文化等几大板块内容。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将常年有大型情景再现表演,包括康熙南巡情景和云锦服饰变迁艺术表演等。开放后,博物馆还将配合专题陈列,引进各类艺术展览、文物鉴赏和红楼讲座,成立皇家文化研究中心,进行红学、皇家文化、云锦等相关课题的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活动,并开发出皇家婚礼、皇家饮食、皇家服饰等产品。这些举措不仅使得相关课题研究的氛围愈发浓厚,也给参观者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享受。

完工后的江宁织造府。

江宁织造府大门。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