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当代社会发展

2009-01-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黄楚文 我有话说
近日,由广东省学位办主办、华南师范大学承办的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专家学者以及80余位博士生参加了本次论坛。代表们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当代社会发展”这一主题,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及其理论价值、马克思主义学科的视野及使命、当
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国际向度、国外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等重大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主义视野

历史主义视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征,任何理论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其历史背景。参加论坛的代表都认为,我们应该在历史之中而不是在历史之外寻求一切存在的最后根源。现实个人的感性活动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决定了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一切存在都有一个历史地生成和消亡过程,一切生成和消亡的最后根据都在历史之中。在历史中生存着的人的存在,成为一切批判的最终落脚点和最后根据,辩证法则作为人的感性存在在历史中生成的方式而获得了真正生命。历史主义视野也孕育了马克思特殊的批判方式,通过从根源上消除批判对象存在的条件解决现实问题,在这种独一无二的批判方式的伴随下产生了新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看待问题的历史主义视野是对近代哲学知性思维的超越,这种超越以生成性态度对待处于历史生成中的人的感性存在,从而使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可能。

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是本次论坛讨论的焦点。与会代表认为,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内在根源。弘扬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向前发展,必须学习和吸取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与会代表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途径、着力点等展开了讨论,指出:社会实践的需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提升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着力点。

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精神

实践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突出特征。与会代表认为,马克思开创的实践哲学,不是单纯解释自然、人或社会各自是什么的哲学,而是以主体的人与客体的自然、社会的交互作用为其考察点和奠基点的哲学。马克思实践哲学具有世俗性,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世界”,不再是撇开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的外部世界或者超越世界,而是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置身于其间的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实践哲学具有批判性,马克思在对市民社会的解剖与批判过程中,完成了哲学的改造与革命,并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从而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实践哲学具有历史性,哲学的实践活动总是历史性的,实践活动向理论所提出的课题总是存在于具体的、现实的“场域”和“生态”之中,使哲学的“发问”不可能是超越时空的抽象之问,而是“历史性”的“合乎时势”的“发问”。

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改革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具体体现。代表们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改革开放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重大问题,对和谐社会构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村委会选举制度、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中国基层民主、公共服务社会化、网络政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见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