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简介

2009-01-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兰芬 我有话说
东南大学樊浩教授的新著《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以道德体系为对象,从精神哲学的维度,在形而上学的层面,基于伦理─经济关系探讨道德的形而上学的精神哲学体系与精神哲学基础。

为完成由上述主题内容所框定的学术任务,作者谋划了“三卷九篇二十章加绪论和结语”的

逻辑框架。其中,绪论“实践理性”与“伦理精神”,通过对康德、黑格尔以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哲学资源的驾驭和分梳,为全书的学术立场、研究理路的合理性铺垫了深刻的思想资源、出场语境及其基本结论。上卷――“道德体系的形上理念及其现象学辩证”,是关于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现象学结构和现象学研究。作者主张,当代道德哲学体系与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应当实现由“本体世界观”到“生态世界观”的道德哲学范式的转换,进行“从生态实体出发”的道德哲学革命。中卷――“‘冲动的合理体系’与道德体系的法哲学建构”,是关于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法哲学结构与法哲学研究。作者提出,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在研究对象方面必须完成由“理性”到“精神”的过渡,“冲动”作为意志的一般形态是“理性”向“精神”转换的概念中介。因此,“冲动”、“冲动的体系”、“冲动的合理体系”便构成道德形而上学的法哲学结构研究的基本内容。作者主张,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应当复归伦理精神的“冲动”本性,研究“冲动形态的伦理”及其道德哲学意义,从而实现由个体伦理到实体伦理的道德哲学转向。下卷――“‘精神’的现实运动与道德形而上学的历史哲学复归”,是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历史哲学结构与历史哲学研究。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历史哲学本性就是伦理精神的“哲学的历史”;历史哲学结构是道德体系的现象学结构与法哲学结构的历史和现实的统一,是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据此,作者将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历史哲学形态判断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自给自足的伦理精神体系或精神哲学体系。伴随经济社会的变革,近现代以来的中华民族正在形成和造就新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哲学的历史形态和现实体系。在完成现象学复原、法哲学考察、历史哲学分析的基础上,作者以逻辑形态或概念形态―历史形态或民族形态―哲学形态或体系形态对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形态作了总结性的概括和提炼。结语――“伦理精神‘预定的和谐’”,立足道德辩证法,提出现代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和伦理精神体系应当实现从“冲突伦理”到“和谐伦理”的根本性转换,这表达了作者对人类伦理精神体系建构的理想憧憬。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哲学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