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推进新时期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2009-01-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瑞英 我有话说

2008年12月29日,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首都理论界学习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揭晓。

这一天,获奖专家们从不同学科视角畅谈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聚

焦时代发展的新课题,研讨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项目,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辉煌的明天。

燃烧的学术激情在研讨中回荡;交融的学术理论在研讨中认同;创新的学术思想在研讨中启程!专家们精彩的发言,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选工作拓宽了思路。

“十分感谢北京市委、市政府为学术理论界提供这样一个学术鼓励和学术交流的大平台。”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韩震教授道出了学者们的共同心声。

是的。被学术理论界称为促进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大平台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活动,自1987年启动以来已连续举办了10届,共选出了2126项优秀成果。

这些优秀社科成果,体现了鲜明的实践品格和理论创新特色,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来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脉络,折射出首都社科理论人才成长的坚实足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搭建社科精品力作展示的学术大平台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就不能没有繁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

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持。

20世纪80年代,中华大地上哲学社会科学空前繁荣。为进一步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展深入研究,多出精品力作,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87年设立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作为对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市级奖励。

这一消息,迅速在学术理论界中传开,学者们欢欣鼓舞,热烈响应。许多著名专家学者欣然接下首届评委工作。

当年,冯友兰、张岱年、费孝通、季羡林、白寿彝、黄楠森、罗国杰、戴逸、厉以宁、肖前、李秀林、陈先达、齐振海、庄福龄、叶朗、甘葆露、朱智贤、沈小峰、孙小礼、李德顺、许国璋等众多学者的名字与专著,就上了那令人仰慕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光荣册上。

这一年,北京市财政下拨了几十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评奖工作。这在当时国家财力并不充裕的条件下,给予哲学社会科学这么大的支持,让学人们备受鼓舞!

为了使评奖工作规范化和顺利进行,在制度保障上,制定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条例》和《北京市(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实施细则》,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逐届予以修订。

在组织领导上,评奖工作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事局共同承办,由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评奖委员会委员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会同各有关部门协商提名,报请北京市委批准后组成。评奖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北京市社科联,负责评奖的日常工作。

评奖工作程序严谨规范,由作者申报、单位推荐、系统初评、市学科组评选、市评奖委员会终评、媒体公示等步骤组成。

如今,评奖工作已进行了10届,共有2126项社科优秀成果获奖。其中,特等奖38项、一等奖470项、二等奖1618项。

学术界普遍认为,该奖项的评选工作科学规范,组织严密,导向性强,推动了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特别是以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名义进行评选和表彰,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既有利于出成果,又有利于出人才,更有利于推动科研成果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

科社专家赵曜教授说:“这一评奖活动,是富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对于推进新时期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哲学家黄楠森这样认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奖活动,是集社会学术力量推荐和展示学术精品的一种好形式。”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常卫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经过10届的评选,在首都社科理论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调动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服务首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也以能够获得这个奖项为荣。”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因其“重质量、有权威、影响大”而树立了“公信力”,在哲学社会科学界享有盛誉,成为首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品牌奖项。其激励功能、导向作用,有力地推动了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

推出重大理论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理论产生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作为负责评奖具体工作的北京市社科联的领导们十分清楚,办好“社科优秀成果奖”,重要的是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准确追踪学术前沿,才能更好地真正评选出优秀成果,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为此,他们和评委会十分慎重地准备每一届评审材料,以确保评出高水平的精品力作。

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史秋秋对记者说:“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只有体现学术导向性、理论创新性、实践指导性的高度统一,关注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改革开放和服务大局提供理论支持,才能有更强的生命力。”

多年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坚持以评选研究重大理论、实际问题和创新学科建设的科研成果为重点。参评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语言文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综合研究和交叉学科等,涉及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

――注重评选推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新成果

评审工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的新成果十分重视,先后评选并推出了《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改革》、《邓小平价值观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三个代表”与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现时代》等优秀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一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三个代表”与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等课题被评为优秀成果并得到大力宣传。

――注重评选推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新成果

30年中国改革开放归结起来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评选工作一直十分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新成果,评选推出了《与时俱进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对外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怎样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在初级阶段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运行分析》、《市场经济与党的思想建设》、《伦理精神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转轨中的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等一大批精品力作。

――注重评选推出社会科学学科理论研究新成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注重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理论创新,是评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评选出的众多优秀成果中,像《中国通史》、《中华文明史》、《古史考辨》、《简明清史》、《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逻辑与哲学》、《宋明理学研究》、《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汉赋研究史论》、《中国古代文体学》、《宏观经济学》、《价值价格通论》、《社会学概论新编》、《心理学大词典》、《社会心理学》、《发展教育学》、《中国审判案例要览》、《犯罪心理学》、《民族学通论》、《当代资本主义:结构、特征、走向》、《新价值论》、《政治学基础》等,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北京大学教授闫志民说:“自从有了‘社科优秀成果奖’这个学术平台,大家都很关注,也很上心,更加深入探讨学术前沿,也更加激发了学者们自觉研究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为改革开放提供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持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认真搞好社科优秀成果奖的评选工作,努力推出更多的优秀社科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持。这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及北京市社科联和其他参与单位共同的心愿和奋斗目标。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的宗旨,是出精品力作。只有大量推出学术精品,才能使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神圣职责。”这是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张文启在记者采访时着重强调的话。

为了这个宗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的领导与评委们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使评奖工作与改革开放同行,与时代发展同步。从所评选出的10届优秀成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脉络。

10届的评奖活动始终沿着宗旨方向前行,评选出了一大批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为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理论支持。其中许多成果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和政策借鉴作用,有的成果建议得到政府和有关领导的肯定并被相关部门所采纳。

――在经济建设方面,先后评选出的优秀成果有《我国新经济体制的构造》、《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政策选择》、《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及淡出策略研究》、《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国有企业经营责任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发育》、《农村卫生枢纽与农民的选择》、《青藏高原的交通与发展》、《首都及周围地区经济联合与生产力布局》、《北京市行业价值创造能力与金融对策研究报告》、《“十一五”期间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中关村科技园区自主创新研究》等。

――在政治建设方面,如《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民族现代化探索――我国少数民族如何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执政党反腐败斗争研究》、《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市场经济与党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中国公务员监察概论》、《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扶贫之路》、《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树立正确的地位观》等成果,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文化建设方面,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认知中国:文化研究的路径》、《跨文化交流学》、《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社区教育发展模式》、《企业文化建设的运作》、《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现代电影美学体系》、《文化市场概论》、《北京文化产业现状与对策研究》、《人文奥运与市民文明素质研究》等成果,深入探讨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促进了首都文化建设的大繁荣。

――在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如《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北京市人口和城市发展问题》、《首都: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研究》、《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关于全国孤儿系统排查情况的报告》、《北京市未来50年人口变动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北京城市生态系统总体模拟分析及预测研究》、《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等成果,以翔实的调研材料和数据分析,对我国如何协调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领导的高度评价。

培养中青年学者成为社科研究的中坚力量

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始终保持旺盛的创造激情,一刻也不能离开中青年学者们。

培养中青年学者关系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大局,关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求一大批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中青年学者骨干深入研究和宣传党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社科理论队伍进入新老交替时期。造就一支宏大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掌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贯中西、联系实际的理论人才队伍,成为北京社科理论队伍建设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之一。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扶持中青年学者的导向,注意通过社科评奖活动给他们创造成长的机会,促其成长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在第十届优秀成果奖的208名获奖者中,有109名是50岁以下的中青年学者,占52.4%;第九届优秀成果奖的200名获奖者中,有109人是50岁以下的中青年学者,占54.5%;第八届获奖者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学者占44.4%;第七届中青年学者占获奖总人数的37.5%。

正是北京市举办的这一努力扶持中青年学者成才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团结、凝聚了数万名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

借“东风”、乘“良机”,春华秋实,一批批社科优秀人才不断脱颖而出。

多年来,先后获奖的袁贵仁、顾海良、李德顺、刘伟、李强、文魁、刘新成、吴晓求、文魁、黄泰岩等一大批中青年学者,现已成为知名理论家、长江学者和学科带头人,有的还成为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成员。

春播一粒种,秋收万颗黍。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粒粒种子正在成长为棵棵参天大树,成为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力军!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设立和举办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对促进中青年学者成才取得了重大成效。它主要体现在:一是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领衔式的学科带头人。二是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社科科研成果。中青年学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开展的创新性研究,有些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三是促进了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结构的优化和梯队建设。中青年优秀学者的涌现,补充和壮大了社科研究队伍,也极大地改善了创新骨干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过去的十届评选中,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评奖活动必将为推进新时期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