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铅与火”、“光与电”到“0和1”

2009-01-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保纯 我有话说
30年前,人们为购买一本世界名著彻夜排队,30年后各种书籍如雨后春笋,遍布城乡。1977年,我国图书仅有1.29万种,2007年,图书品种已达27.4万,出版传媒产业总产值直逼万亿元。

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字化的“0和1”,象征着出版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它记录着我国出版业与改革开放同行的脚步。

思想解放催生了出版的春天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春风,为满足人们对中外优秀文化的饥渴,出版界冲破思想禁区,推出一批优秀图书。从《天安门诗抄》的出版,到《重放的鲜花》的汇集,从西方《牛氓》、《斯巴达克斯》等名著的重印,到配合大学恢复招生《数理化自学丛书》再版,人们争相传送,风行一时。

原新闻出版署副署长刘杲说,“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最突出的印象莫过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冲破了出版的思想禁锢。出版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突破了过去“出版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出书围绕政治运动转”的狭窄空间,担负起自己的社会使命和文化责任,宣传理论,传播科技文化知识,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批又一批中外文化成果、科学新知与中国读者见面。《外国文学丛书》提速出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带来经典盛宴,《走向未来丛书》《走向世界丛书》《诺贝尔文学奖丛书》又接踵而至。

一批标志性图书也纷纷问世,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新编《汉语大字典》、新编《中国美术全集》、点校《二十四史》、修订《辞源》和《辞海》等等,这些图书将传之久远,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出版界的思想解放、拨乱反正不仅很快改变了“文革”造成的“书荒”,而且使出版的天地越来越广阔。

扩大开放形成了统一大市场

从上世纪80年初,我国图书发行业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突围”,吹响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号角。

在计划体制下,书店只能由国有书店一家经营,实行单一的统购包销,印张价格、出版单位和发行单位的购销关系、出版物经营地区等等都有严格规定,严重束缚了图书发行业的发展。

1982年,我国图书发行业开始推行以新华书店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减少流转环节的改革。1988年推行了放权承包、放开批发渠道、放开购销形式和折扣,推动横向联合的改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又提出了组建集团、联锁经营等改革。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了全国统一开放市场和对外格局的形成。

国有书店积极拓展市场,增强竞争优势,取得了长足发展。24个省级新华书店实现了省内或跨省连锁经营。浙江、江苏、四川、上海等新华发行集团在省内连锁后,向外省市拓展网点。出版社获得对自有出版物的发行权后,走向社店联合和产业链整合。2007年深圳发行集团和海天出版社整合组建成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成为集出版、销售上下游于一体的企业实体。

我国兑现承诺,继八十年代放开民营零售和二级批发以后,2000年后,国家又逐渐对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开放分销渠道。截至2007年,民营发行网点已有10万家,占全国网点总数的72%;中外合资、合作或外商投资书报刊发行企业和印刷企业达2500多家;卓越网、当当网等网上书店快速发展。国有、民营及境外资本等多种发行渠道良性竞争的市场局面已经形成。

“走出去”战略初显,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举办,标志着向世界敞开大门,已成为世界三大书展之一。在法兰克福等国际大型书展上,中国出版物成为最大的亮点之一。对外版权贸易成交量由1990年的几百种发展到2007年的1.4万多种。版权引进输出比例由10年前的151缩小到2007年的51。“对外图书推广计划”已推出1400多种中国精品图书,在西方主流社会产生一定影响。

改革攻坚解放了出版生产力

新年特稿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在所确定的35个改革试点单位中,新闻出版单位有21家。2005年,总署进一步明确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并就转企改制、企事分开、职能转变、上市融资等改革难点问题进行重点攻坚,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更深层次。

转企改制和集团化建设向前推进。目前已先后组建了23个出版企业集团公司,180多家图书出版社、上千种经营性报刊成为新的市场主体,30个省级新华书店系统完成了转企改制,49家党报党刊集团实现了宣传编辑和经营业务两分开。

跨地区跨部门重组取得突破。继一些部门和地方出版社重组成立后,2008年5月,海南凤凰新华发行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江苏以现金入股,占51%股权,海南以市场入股,占49%,以资产为纽带的跨地区重组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上市融资,造就了一批市场主体和战略投资者。目前出版、发行、报业上市公司已达11家,净融资达240多亿元。全国性民营连锁经营企业已达8家,一大批民营网络出版发行企业快速成长。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出版产业格局,极大地解放了出版生产力。

就“硬实力”而言,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公司2007年销售额已达86.3亿元,以此为代表的一批集团公司正在向百亿元企业迈进。我国出版图书总印数2007年达66亿册,市场经销图书达200万种。报纸生产由 1977 年的193 种、123.7 亿份发展到年产2081 种、438亿多份。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民族网络游戏产品均有大幅增长。2007年,全国书报刊和音像出版物定价总金额达到1185亿元;印刷产业工业总产值超过46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2%,成为世界第三大印刷基地。经过30年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出版传媒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创新迎接数字出版新时代

30年来,出版业不仅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还迎来了以数字网络出版、数字印刷为主体的新型出版业态高速发展的新阶段,数字化已成为我国新闻出版业传播技术变革的重要标志。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说,目前我们正通过制定科技规划和实施重点科技项目,鼓励和支持企业在数字网络出版、印刷技术和新闻出版电子商务等方面进行自主研发。争取在全球数字传播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着手实施“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国家动漫振兴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将推动新闻出版业实现从传统方式向现代多种媒体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全国第一个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已在上海浦东张江设立。数字印刷使深圳雅昌公司成为世界最优秀的艺术印刷公司,这家公司正致力于整合中华文化资源,打造“当代荣宝斋”。

截至2006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规模已达到200亿元;网上书店、以信息提供为主的网站蓬勃发展,手机作为移动阅读器已成趋势。截至2007年底,中国国产电子书总量达40万种,规模居全球第一;国内有33家传媒集团推出数字报纸。印刷业结束了“铅与火”,正在经历由“光与电”到“0和1”的历史性飞跃,实现数字印刷、数字出版、数字传播的历史性跨越为时不会太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