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依山傍水吐新秀:水族

2009-01-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龚锐 张加春(水族)撰文 高冰 程伟光摄影 我有话说

新年致读者

喜牛拱春新年到。非常感谢读者在过去一年里的宝贵支持和关爱。2009年,"中华民族大家庭巡礼"专版定期在每周五与读者见面,将于国庆前夕刊完。为新中国60华诞献上一份厚礼。我们将悉心听取读者的建议和意见,把专版办得更加有特色、上水平。

水族姑娘

云贵南部之高颠,苗岭山脉群峰逶迤,雷公山、尧人山、月亮山并绿,地球腰带之珠可缀;高山流水,都柳江、樟江、环江合流腾浪,地脉珠江之源可追。月亮山之水寨依山而居,村落朗朗,屋舍俨然;村边院落,竹木成行;田地横野,阡陌纵横,田园风光,如诗如画。

“水族山水如凤凰羽毛般美丽!”诗人如是说。

的确,多元文化的润泽濡养,使这个民族的心性中又凭添了几多善良、勤劳、智慧、坚韧和坦诚。这个民族在贵州南部“畲山为田”,“饭稻羹鱼”成了水族先民向后世子孙交出的一份“美丽生存”的答卷。

以敬畏崇拜自然,以生命呵护生态,以美丽装点生活是生息在龙江、都柳江上游的黔桂交界地带的水族的生活写照。这个民族座拥着贵州省唯一获得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质公园,以及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之,水族生活的地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十大旅游胜地之一,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列为世界18个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被专家学者誉为“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其原生形态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原貌历史遗存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独特的原生态水族文化景观。水族的生息之地被赞誉为“歌舞之乡,森林之乡,神奇之乡,节日之乡”。这种人文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对称与和谐,孕育出的尊重自然、呵护自然、敬畏自然的精神理念,构成了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耕文明的田园诗画。

走进水族之乡,树林成了人们的祖先,成了自然之神。水族对原生的自然形态景仰着,敬畏着,膜拜着,呵护着。有房屋必有森森林木,有村寨必有悠悠碧水,民居依山傍水而建,生活凭山借水繁衍。在这里,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统一。水族以敬畏来崇拜自然,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微笑来面对陌生,体现人与人和谐相处;以美丽来回答苦难,体现生活与劳作的和谐;以平静来彰显传统,体现现代与历史的和谐。“天人合一”的东方传统生命哲学观凸显了水族自然、文明、安全、健康的幸福指数,以及由此映衬出的真、善、美在这里已不仅仅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美丽家园。

在水族生活的青山绿水间,只要跟着音乐,踏着铜鼓的节奏,循着木叶悠扬婉转的声音就不难发现,这里有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烈士的故居;有红七军革命旧址;有凝固于空间的历史――“人楼居,梯而上”的古越人茆榫“干栏”式建筑;有记载镌刻历史的精致灵秀的祥云布贴工艺及马尾绣工艺;有流淌千百年的“以歌养心,以舞养身,以酒养神”的水族的普通生活;更有集千百年信仰文化、民间知识精粹,直接反映水族天文历法、原始崇拜,深刻折射出其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生产生活,被誉称为水族的“易经”和“百科全书”的水书。水书事实上已成为了水族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民族亲和力和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成为了维系水族各支系的精神纽带,成为水族数千年文字史与文明史的历史见证。

走进水族之乡,就宛若置身于节日的时空场域。节日里水族拥抱传统,节日里水家人分享亲情,节日里水族感悟生命,节日里水族彰显美丽。他们年年为风调雨顺唱赞歌,岁岁为人寿年丰排酒席。每年插秧上坎,万物葱郁之时;岁岁谷熟稻黄,粮食满仓之季,都是水族人热烈欢庆的节日。那种万人欢乐祥和的场面,真可谓九乡十八寨,家家扶醉人。在水族之乡民间流传“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仅年节就有端节,卯节,额节,苏宁喜,春节,七月半等。2006年,“水族端节”,“水族卯节”分别被列为国家级,贵州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族端节”被称为世界上历时最长,批次最多的年节。在水族之乡,节日和喜庆之日成了歌舞的载体,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同胞在劳作中歌舞,在歌舞中快乐,在快乐中生活。水族儿女以曼妙的舞姿,质朴的歌声,悠扬的木叶,铿锵的铜鼓,清亮的芦笙,向世人传达着“美丽生存”。而水族的美酒更让滴酒不沾的儒雅之士把盏临风,开怀畅饮,乐不思乡。

民主改革前,水族地区仅10余所学校。现在的水族山乡书声朗朗,实现了村村有完小,乡乡有中学,还创建了黔南医专、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水族正沐浴着教育的春风,更为自信更为美丽地走在建设自己家园的幸福大道上。

自然生态保护的丰硕成果和林业产业资源,使水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得到逐步开发。水族正以获得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的荔波为龙头,将茂兰喀斯特森林保护区、樟江风景区、都柳江风景区、瑶人山国家级公园、紫林山国家级公园等连片开发。水族的端节、卯节和神秘古朴的水书文化作为水族地区的旅游文化的灵魂,正在成为水族文化品牌。通过大景区建设,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水族山乡也正成为自然风光与原生态文化有机整合的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

昔日流徙求生,今日安居吐秀。借改革之和风,抓历史之机遇。城、镇、村三级联手,水、路、电三通建成。解决温饱谋幸福,勤劳致富奔小康,习俗技艺申遗产,民族歌舞更登场,水乡美景留宾客,水书文化四海扬。壮哉,水族。月亮山下展新秀,愿插凤凰之羽早飞扬。

 

龚锐为贵州民族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张加春为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县长。

【链接:水族】

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水族人口为406902人。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水文是水族的古老文字,大约创制于明末清初。水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通用汉文。

都柳江是水族母亲河

赶场路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