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44年秋进入西北师大附中读高中的,一入学,就觉得这里的同学不怕考试,读书空气特别浓厚,大家除
1945年秋天,抗战胜利后的一个晚上,我们全班男同学睡在一个大房子里,躺在床上聊天,主题是“幻想15年以后”。你一言,我一语,都想成名成家,为国争光。忽然间,哗啦啦,床塌了,原本上下两层通铺,上层的人“坐了飞机”,下层的人“挨了炸弹”,但是大家都不惊慌,上层的一位同学立即作了一首打油诗:“头枕斯大林,脚蹬杜鲁门,恍兮惚兮空中游,一伙小子吹大牛。”后来我们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听到这件事,不但不批评我们,反而给我们讲了孟子的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这正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西北师大附中毕业生成材率之高,从一开始就很显著。远在1941年,就因连续四年(1938-1941年)全国高考夺魁而被教育部嘉奖。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陈立夫亲书牌匾“启迪有方”以赠。
凡是与西北师大附中有关系的人,都对这个牌匾有兴趣,对其中的“方”字尤甚,这个字一语双关。指人,即直接指当时的校长方永蒸。“七七”事变前,方是北京师大教育系教授兼女附中(在西单二龙路,今为北师大实验中学)主任(即校长),抗战开始后会同男、女两附中的18位优秀教师内迁,先到西安,成立西安临时大学高中部,次年(1938年)徒步越秦岭迁城固成立西北联合大学附中。1938年西北联大拆散,附中又成了西北师院附中,1941年起随西北师院陆续迁往兰州,至1945年迁校完毕,方永蒸一直担任校长。
西北师大附中初创的八年期间,方永蒸筚路蓝缕,历经千辛万苦,功不可没。是他和十八罗汉(人们对从北京来的十八名教师的尊称)把北京师大附中的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带到了大后方,在西北撒下了永不熄灭的火种,直至今日西北师大附中一直是全国的优秀中学之一,可以说是西部大开发的前驱。
我在兰州三年,前二年在五泉山下,后一年在十里店上,即西北师大附中今日的校园所在。当时还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灯,晚间四个人围坐在一盏煤油灯下做功课。校长只怕老师们留的作业太多,累坏了学生,经常调查、研究,以减轻学生负担,因而我们虽然生活艰苦,但没有感到有什么压力,直至毕业考大学也是如此。
考试不用老师监考。“堂堂正正本校风,我们莫忘了勤慎诚勇”。校歌、校训中的这个“诚”字很重要,考试作弊就是不诚实,大家深恶痛绝。我入学后第一次考试,就碰上一个新来的同学作弊而被另一位老同学干预。从此就形成一种风气,人人自觉遵守考试纪律,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公平、公正的机制,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尤其入学考试,更是铁面无私。当时西北的最高军政长官朱绍良的儿子要来附中念书,先是找从北京来的元老、十八罗汉之一的马永春老师说情,遭到拒绝;又通过甘肃省教育厅写公函推荐,再遭拒绝;最后通过远在重庆的教育部推荐,学校才勉强把他收下来。不过这个学生后来表现还好,学习也不错,还帮助学校做了一些事。
学生入学严格把关,老师来校也是优中选优。北京师大在北京就形成一种传统,要把师大的优秀毕业生留在附中当教师,而且还要经过试教选拔。在兰州,方永蒸是西北师院的领导成员之一、教育系教授,对全校学生的教育实习有很大的发言权,这就为附中的教师来源提供了保证。事实证明,师大附中的教师队伍是经得起考验的,我在附中念书时的老师,大部分后来都成了全国各地师大的教授,如孟广龄和曹述敬在北京师大、刘锦江在河北师大,但也有到其他类高等院校的,如高怀玉到中央戏剧学院,李方华到大连理工大学。
对于各种矛盾,学校也处理得很好。我们班在一学期之内,连续赶走三位老师。这要在一般的学校,简直不得了,非处分几个学生不可。我们这里则平平静静,三方面和和气气:学生通过班长把意见转给学校,学校转给老师并和他商量另行安排工作,他也欣然同意。有人说:校领导好像润滑剂,可以消除磨擦;也有人说是一副甘草剂,可以起调节百味的作用。甘草是一种最不起眼的中药,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它列为第二位,仅次于人参。
我们这个班在高中一、二年级最听话,有人称为“绵羊班”,到了高三,突然连续赶走三个老师,令人惊奇。学校不处分,而且顺着我们走。最妙的一件事是:某日,一个学生到总务处偷了学校的钱,本该开除,但是附中不这样办。相反,学校开大会,校长做检讨,沉痛地说:“学校今天发生了一件不应该发生的事,有学生到总务处偷了钱,这完全是由于我们教育没有办好,我应负责,并向大家做检讨。”接着,班主任上台,痛哭流涕,说:“这件事应该由我负责,与校长无关。”这时,那位犯错误的同学便按捺不住,自己站出来如实交代,诚恳认错了。最后校方宣布,这位同学知错能改,免于处分,并且号召大家不要轻视他,后来这位同学也表现不错。
《庄子・在宥》篇一开头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方校长颇受庄子“无为而治”的影响,认为惩罚是一种手段,但非到不得已不能用。所以,他不去处罚偷钱的同学,却是先做自我检讨。这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作风,正是他能够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认真贯彻“勤慎诚勇”的校训,团结广大师生,把附中办好的妙方。
我在附中三年期间,全校没有处分过一个学生,没有闹过一次学潮,班上没有人事矛盾,大家竞读各种课外书,按照自己的爱好参加课外活动,考试自觉遵守纪律,愉快地度过了人生道路上很重要的一段。至今回味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著名天文史学家,我国第一个科学史研究机构――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身)的创建者之一,著有《古新星新表》。2007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1997LF4,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第85472号,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被命名为“席泽宗星”。西北师大附中1947届毕业生。
西北师大附中
西北师大附中,源起于北平“五城学堂”,前身为北平师大附中,1937年9月西迁办学,迄今已有102年的历史。在兰州办学以来,先后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级重点中学和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校名由周培源题写,国际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为学校题赠“崇尚科学、培育英才”匾额。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勤、慎、诚、勇”的校风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学校素以启迪有方、英才辈出而闻名遐迩。在西北办学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许多学生成为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科学院院士、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学家孙鸿烈,美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数学家、逻辑学家王浩,中国科学院院士、药学专家梁晓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专家徐乾清,国际科学史研究通讯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席泽宗,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机械专家陈秉聪……
母校回望 曹勇进《难忘母校的爱国主义教育》 …………………2008年12月17日 7版 方国才《成长,从镇江中学起步》 …………………2008年12月9日 4版 叶廷芳《最忆是母校》 …………………2008年11月25日 4版 |
网络支持:光明网新浪・新浪教育 网络博客:blog.sina.com.cn/mxlz1008 通讯地址:北京市珠市口东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