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红学,不解之惑――曹雪芹是否另有著作传世
曹雪芹以一部《红楼梦》名垂天下后世。百年来,“红学”研究仍然是文史界的热门话题,而关于曹公身世及著述的探求,亦为其重要环节。然以历史及现实诸般原因,除《红楼梦》外,今人连曹公一首完整诗篇或文章都无法找到,或得以认可。
曹雪芹究竟有无佚著传世?这无疑是“红学家”及世人极为关注且无以回避的命题。事实上,有关此一命题的答案,早在六十多年前就已露出端倪。
二、无心插柳,惊鸿一瞥――曹公佚著《废艺斋集稿》的发现及流落异邦
1943年,出身北京的著名艺人孔祥泽先生,曾帮助日籍雕塑教师高见嘉十编印一部风筝谱。高见嘉十遂于日商金田氏处借得一手稿,此即《废艺斋集稿》(以下简称《集稿》)。经诸人细阅书稿序文,始知为曹雪芹遗著。后金田氏获悉,甚为矜视,日自携书往返,并限时钞录。孔祥泽遂与赵雨山、金仲年、关广志、杨啸谷诸人连日抄摹,以竟其功,曾未期月,金田氏即收回书稿。1945年日本投降,金田氏就此杳无消息;而高见嘉十亦返日定居,《集稿》遂不知所终。惟孔祥泽所抄录文字及双钩部分得以存留。
如其可信,曹雪芹实另有佚著《废艺斋集稿》传世。但由于争论真伪之辩未休,这部佚著一直未能引起相关红学家及世人应有的重视。
三、纷纭聚讼,扑朔迷离――关于《废艺斋集稿》真伪之争
1965年,红学名家吴恩裕教授托人结识孔祥泽先生。1970年始,孔提供有关曹雪芹资料于吴。数年间,吴反复核实材料真伪,并与友人切磋探讨,乃撰《曹雪芹的佚著和传记材料的发现》一文,发表于1973年《文物》杂志第二期。他指出:“这次发现的材料,一部分是曹雪芹的佚著《废艺斋集稿》的大概内容,另一部分包括《集稿》中《南鹞北鸢考工志》的彩绘风筝图谱摹本、用类似诗的形式写的扎绘风筝的歌诀、《考工志》的自序、董邦达为《考工志》写的一篇序言、曹雪芹一首《题自画石诗》,以及敦敏的《瓶湖懋斋记盛》。这些材料都是《红楼梦》作者逝世二百多年来在国内的首次重要发现,无论对于考订曹雪芹的生平事迹,或研究他的思想变化,都有很大的帮助。”①
《集稿》所附录敦敏《瓶湖懋斋记盛》(以下简称《盛》文),是一篇带有曹雪芹传记性质的重要文章,详细记载了乾隆二十三年戊寅腊月二十四日(1759年1月22日),曹雪芹与董邦达、敦敏、过子?、于叔度、端隽诸人一道鉴定明人商祚所绘《秋葵彩蝶图》及后人托李龙眠之名的《如意平安图》这两幅古画的全部经过及相关情节。《盛》文原貌已不复可见,惟有孔先生过录的部分原文及其之前译为白话的《懋斋记盛的故事》。后吴先生据以整理出《〈瓶湖懋斋记盛〉阙文钩沉》,于1976年公开发表。
诚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吴文甫经问世,即造成学术界的轰动与争鸣,也挑起了一场持续二十余年的大争论,其间所谓曹雪芹《题自画石诗》,应予否定,现已查出来源,系孔先生外祖父富竹泉自己的诗作。笔者在所有写作中亦未肯定过此诗,但若否定吴先生其它的发现仍需要过硬的史料。但因无法确知《盛》文所记二图曾否真实存在及今下落何方,析疑者虽颇费唇舌,而终难使辨伪者心释口服。
四、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二幅古画的发现证实了《集稿》内容的真实性
随着时间推移及红学诸家不懈努力,二幅古画下落终于“浮出地平线”。据严宽先生于2005年初查寻,《秋葵图》今存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北京故宫也保存着《元人如意平安图》。文、物互证为《盛》文真实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盛》文,笔者在研究曹雪芹的有关书籍中,曾说道:“《废艺斋集稿》的真实性,我们是承认的,但是作为其附录――《瓶湖懋斋记盛》由于几经抄录,而且不是孔祥泽先生亲手过录,所以我们对此《记盛》稍持保留态度……。”②今因新史料的发现,笔者认为其真实性可以确定。因为据二画命名、品级及年代,与评鉴者之身份、水平及口吻,从《盛》文成书的时代背景及作者世界观、文化思想、生活场景的描写等方面判断,《盛》文若系伪作,作伪者将绝难通过文物知识、美术修为、文化思想及生活层面等方面的严格考验。因而足证《盛》文所记非伪,其为曹雪芹生平知友敦敏所作无疑。(另见专文叙述。)这就从侧面证明了《集稿》确系曹公佚著。
二幅古画下落的发现,虽不能说是石破天惊,亦可称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它使《集稿》真伪之争,立时变得豁然开朗。对于“红学”及“曹学”界而言,无疑是一“大事因缘”,可喜可贺!
五、济人以艺,谋其自养――《集稿》的主旨及内容
1.孤独废疾,以艺自养――关于《集稿》内容
据吴恩裕《曹雪芹丛考》介绍,及经多次亲访孔祥泽先生,笔者了解到《集稿》为稿本,分订八册,相当于现行16开本。每册各讲一种残疾人谋生的手艺。大概内容略述如下:
第一册名《蔽芾馆鉴印章金石集》。据自序,蔽芾即“弼废”,帮助残疾人之意。“馆鉴”为“管见”。讲如何选料、制纽、治印、刻边款、讲章法、刀锋等。
第二册名《南鹞北鸢考工志》。讲扎、绘、糊、放风筝,其中有各式风筝彩图,扎绘风筝的歌诀,及曹雪芹自序与乾隆名臣董邦达之序等,此外还附录敦敏《瓶湖懋斋记盛》一文。
第三册讲编织工艺,专为盲人编写。其中有图案纹样,按编织程序上下、先后写成有韵歌诀。
第四册讲脱胎手艺,此册亦为盲人编写。把人或物塑成之后,再制成阴阳模子,使盲人用纸浆按模子做各式脱胎,然后由明眼人彩绘,即为成品。
第五册讲织补。
第六册讲印染,孔祥泽后来认为印染与织补应合为一册,而吴恩裕认为,如此则《集稿》不足八册之数。此从吴说,姑以印染自成一册。
第七册《岫里湖中琐艺》,讲雕刻竹器皿和扇股。
第八册《斯园膏脂摘录》。这是最后一册,是曹雪芹摘录前人论饮食的书谱。
2.深有所触,以述斯篇――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自序
关于《集稿》第二册《南鹞北鸢考工志》,曹雪芹自序其所以“哓喋不休,钩画不厌,以述斯篇者,实深有所触使然也”,实为避免于叔度等废疾贫民“转乎沟壑”,复“思古之世,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于是援笔述此《南鹞北鸢考工志》”,“以为今之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也”。
古之自养之道,今之就业之需,皆为民生之本。曹公思想之崇高伟大,绝非虚言,以上材料为研究曹雪芹的思想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证。同时亦可看出《集稿》与《红楼梦》同为两部光辉巨著,缺一则失曹公一半历史功绩。
3.教民养生,旨在济世――《南鹞北鸢考工志》董邦达序
董邦达序《考工志》云:“曹子雪芹悯废疾无告之穷民,不忍坐视转乎沟壑之中,谋之以技艺自养之道,厥功之伟,曷可计量也哉!”这对于后人了解曹公撰述《集稿》旨趣甚有裨助。而董氏最后说:“愚以为济人以财,只能解其燃眉之急;济人以艺,斯足养其数口之家矣,是以知此书之必传也。与其谓之立言,何如谓之立德。”幸哉!果然此书传世,虽非全璧,亦是极珍贵的文献存留。
六、循名责实,曲中华彩――并非结束的话
香山正白旗《曹雪芹纪念馆》自2008年6月,已按此研究成果并加以民俗及民间传说的华彩,重新布展。除此而外,新的线索仍在不断发现,真可谓“石炼青山又一村”。欢迎一切对曹公生平及红学爱好者参观讨论,以期进入曹雪芹研究的一个新阶段,循名责实,循实辨名,不容半点假货。
我曾参观过英国莎士比亚故居。英人曾自豪地说过,“宁失一个印度,也不失一位文坛莎翁”,但其故居的文物文献,实难与香山正白旗三十九号相比。真不知国宝为谁遗憾?
①《文物》1973年第2期。
②胡德平《曹雪芹在西山》第79页,中华书局2004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