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以平常心而论,这本来是可以让人接受的一个公关创意,至少其中有合理的成分。内乡县境内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县衙,整个县衙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工艺细腻,布局错落有致,历史价值很高。应该说,这“天下第一衙”是内乡县的重要资源和文化名片,当地政府部门重视其开发和宣传,力图借此提升当地知名度,发展旅游经济,本无可厚非。如果通过“寻亲”活动,联络和动员知县后裔捐赠相关资料和文物,复原和充实县衙的布局以及相关活动场景,不仅能够增进我们对古代基层政权的规制和运转情形的了解,而且利用这一视角进行区域社会史的个案研究也会大有裨益。如今资讯发达,网络流行,如果文化部门牵头,脚踏实地地开展这一工作,无论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抑或对于普通的旅游观光者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地对于这样一个不乏创意的活动却选择了一套流于时俗的实施方案。如县政府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规定知县后裔享受县内景区免费的优惠措施;在适当时机举办“内乡县衙知县后裔祭祖”活动和专题文艺晚会,还将筹备举办“内乡县衙知县后裔专题展览”,并出版《内乡知县后裔名录》。这些看似热闹丰富的活动安排其实大都近乎庸俗肤浅,缺乏文化内涵和品位,且早已令大家意味索然了。不把重点放在对县衙历史文化的发掘和重现,只对“后裔”、“祭祖”、晚会之类兴趣盎然,可谓本末倒置,难逃炒作和作秀嫌疑。
这场“寻亲”活动招致众怒的深层原因,在于近年来不少地方将传统文化当作符号和手段,忽视甚至歪曲其历史内涵和现代价值,完全以商业炒作和某些时髦套路来玩弄概念,借“文化”之名,行“生财”之实。这些所谓传统文化开发活动,使人们产生了厌倦和逆反心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一场本来可以通过质朴合理的形式达到双赢的活动因为组织形式和宣传模式的不当成为众矢之的,值得思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