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术语分“学派”
进入21世纪,各国术语学界的联系与交往更密切了,对不同国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对比研究顺势展开,人们很快对此前“某某术语学派”的说法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问题的提出,从研究的实际状况出发,学者们都不接受也不赞成把别人或自己划分为“某某学派”。有俄罗斯学者认为,把所有俄罗斯术语学的研究都归为单一的统一术语学派没有依据,因为“在俄国与欧洲术语学者之间,只有很小或者有时没有什么差别,因为其理论预设是相联系的”。于是,在需要描述当今术语学研究的概况时,学者们转而使用“某某语区”(如日耳曼语区、罗曼语区、英语语区等)。这样,就会得到一个术语研究的“新版图”――这个“新版图”显然比以往罗列几个学派更全面、更合理,也更能反映出近年来术语研究在地域上的新拓展。
“关键词”指出新动向
综观近10多年来的术语学研究新进展,如果要找出几个代表新研究动向的“关键词”,那就是:篇章术语学、术语知识工程学与认知术语学。
最初,在术语研究中占支配地位的是规定性的方法。最具代表性的做法是:对术语提出种种近乎硬性的要求,只有符合这些要求的才算是合乎标准化的术语。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在实际使用中,不合乎硬性规定的术语比比皆是,但它们基本上也能履行术语的功能。于是人们对使用术语的文本开始加以区别。篇章术语学重视研究术语在文本中使用的问题,这种研究引导人们注意不同性质的文本对术语使用的不同要求。
术语知识工程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奥地利学者费尔伯率先提出的。说到底,世界上各门学科的知识可以用这个学科的术语系统来概括与展现,因此建立起包括各个学科术语系统的术语库,就等于建立起人类的“知识库”或“知网”――它可能囊括已有的各门知识,甚至预示新的知识突破点。进入21世纪以来,投身于这项研究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青年学者。
认知术语学研究是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跟进的。有学者指出,认知术语学研究绝不仅仅是术语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而是对术语、术语集、术语系统以及各种术语文本的一个全新的观点体系。在认知术语学看来,术语并非仅对专业领域内概念的语言指称,还能透出术语创建者主观世界的主观性特点。由此看来,认知术语学极可能给术语学研究带来革命性变化。
理论研究兴趣锐减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近年呈现出一个明显的趋向,那就是对术语学理论研究的兴趣锐减,从事围绕术语语料库建设等实际应用的人数剧增。这种倾向在俄罗斯这个以理论研究见长的国家也很明显,最直观的体现是学位论文的数量直线下降。有俄罗斯术语学家不无忧虑地称其为“术语学的彷徨”。如何看待这个趋势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
第一,术语学毕竟是一门偏重应用的学科。如果说任何学科都离不开术语学,那么首先还是指术语学的应用部分,包括术语的标准化、术语编纂、术语的翻译等。就这一点来说,上述趋向应属正常。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应用,以及其潜在的市场开发价值,人们趋之若鹜地转向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应用领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第二,在任何学科的发展历史中,实际经验的积累与理论上的升华总是交替发生。二者总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某一个时期偏重于某一方面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三,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应该相信,尽管现时期理论研究处于低谷,但在实践呼唤理论指导的时候,总会有人提出相关的理论观点。因此,不必对目前理论研究的低迷状态过于悲观。
定向教育有必要
无论从事术语学理论研究还是应用性工作,都要有语言学、逻辑学、信息管理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但是按传统的专业分类实施的教育很难培养出这类综合性人才,于是人们很早就意识到开展定向术语教育的必要性。一个时期以来,从相关的国际组织到不同国家的有关机构,都把开展术语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实际上,某一学科专业人员的培养水平受制于学科自身的发展与普及水平,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潜力。例如,随着苏联的解体,术语学研究曾一度严重受挫,但由于以往术语教育的成绩,现在的俄罗斯很快又恢复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1995年,欧盟开始把“术语师”列为未来最有需求的行业之一。据统计,在欧盟,每年用在翻译上的开支达300亿美元,且按15%的比例每年递增。各国术语学家联合发表的《比亚韦斯托克宣言》说:“现有研究结果中最重要的结论之一就是,认识过程的加快实质上取决于专业词汇的发展水平。因此,各国人士与政府应该明白,致力于加快本民族专业词汇的发展,就是在为本国的科学、工业与文化进步创造条件。”可以相信,随着各国政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术语教育一定会更快地发展。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进入21世纪以来术语学的发展趋势,那就是“开放”。它包含了地区、“学派”间的开放,例如东西方“学派”间隔膜的消除,代之以彼此间的理解与包容;它包含了对相关亲缘学科的开放,例如篇章术语学、术语知识工程学与认知术语学等跨学科研究的开展;它包含了对不同阶层专业人群的开放,例如开展更广泛的术语教育。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惠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