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科研可以这样搞

2009-01-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丰捷 本报通讯员 蔡劲松 我有话说

刚刚结束的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再次成为北航人骄傲的舞台。

继去年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卫星新型姿控储能两用飞轮技术”荣获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今年,该校研制的“小型高精度CMOS天体敏感器技术项目”、“宽温域和耐腐蚀巨磁致伸缩材料及其应用”两项科研成果,同时荣获本年度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与此同时,他们还收获了一项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合作)、一项一等奖、四项二等奖(其中2项合作)。

一所大学,连续两年获得三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这不能不说是开创了中国科学技术创新史上的先例。“北航奇迹”的启示更成为引人深思的话题。

启示一:自主创新牵引团队平台并进

由北航副校长徐惠彬教授主持的“宽温域和耐腐蚀巨磁致伸缩材料及其应用”,其实不单是材料科学的问题,它涉及控制、材料和结构力学三学科的交叉融合,是一个前沿研究方向。当时,在北航自动化学院和动力学院,从事智能结构动力学与控制研究的毛剑琴教授和从事机械与振动力学研究的朱梓根教授、李琳教授对巨磁致伸缩材料都提出了强烈的需求,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三个学科的博导们走到一起,一个由控制、材料和机械与振动三个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在北航应运而生。

徐惠彬现在感叹,“要形成一个交叉学科的创新团队,最主要的是两点,一是题目,二是人才。只有选择处于交叉学科前沿且只有通过各学科互补才可以创新的题目,才能将不同学科凝聚起来;而具有对科学研究有相同价值观的人,才能凝聚在一起形成创新的团队。”

这番话准确地印证了北航党委书记杜玉波教授对北航发展模式的诠释,他说,北航的建设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创造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培养高素质拔尖人才、营造和谐大学文化环境相得益彰、有机统一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式。

同样是刚刚荣获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张广军教授和他带领的创新团队,依托于北航的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1958年,为满足我国“两弹一星”工程惯性制导技术急需,由钱学森先生提议在北航创建了国内第一个航空陀螺与惯性导航专业。该创新团队的研究项目“小型高精度CMOS天体敏感器技术”是产学研用结合的产物,团队成员包括实验室的十多位教师、研究生以及数十个航天厂所、科研院所的几十人。团队成员发扬合作精神、吃苦精神、奉献精神、拼搏精神,使得他们承担的每一项科研任务,都能够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而且实现了技术的工程化转化,在工程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集中了航空、航天和信息科学技术三大优势研究领域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是从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出发,将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提升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一个重要措施的高度来认识,着眼于科学研究的自主创新,近年来,引出并取得了一批原创性和代表前沿高技术的标志性成果,在若干工程和集成化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培养出一批创新型领军人才和创新型团队。

启示二: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构建内涵发展学科生态

像它的校名,人们对北航的固有认识就如它原有的学科基础,以研制航空飞行器为主,因此,学科面相对较窄。而在当代科技发展中,多学科综合、交叉和集成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北航人越来越意识到,如果不根据发展需要适度拓展学科覆盖面,将影响到北航在航空、航天、信息、制造等领域的原有优势。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急需航空航天医学、遥感遥测等方面的技术和人才,为此,北航近年来抓住机遇,努力发展生物医学工程、仪器光电、交通科学、物理、化学以及人文艺术等学科,重新整合或新成立了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数学与系统工程学院等多个学院,进一步促进了学科的交叉、融合,越来越突现出学科建设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内涵发展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北航十分注重突出学科龙头地位,明确了“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加强优势、注重实力、优化配置、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构建以重点学科为核心,重点学科、主干学科和带动学科相结合的多层次学科体系,形成了重点学科特色突出、多学科交叉集成优势明显、学科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的新局面。

北航人认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在坚持特色发展的与时俱进上:一方面要适时发展新兴领域和研究方向,因为这些研究方向更容易取得突破;另一方面,还要敢于合理地扬弃,要注重形成现有各学科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环境。

启示三: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006年11月1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14名本科生历时一年研制完成的“北航1号”探空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按预定设计达到1万米高度。这是我国首枚由在校大学生独立设计制作的探空火箭发射成功,并且在半天内连续成功发射三枚,全部由大学生指挥、操作完成发射任务。

举国轰动。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

2008 年12 月5 日下午3点05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再次传来喜讯,北航宇航学院设计研制的“北航二号”固液混合火箭发动机探空火箭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首次将以固液混合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的探空火箭成功进行发射和回收,项目组成员仍然以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北航于2005年启动了学生探空火箭项目。这个项目的目的是摸索拔尖航天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个系列,“北航1号”、“北航2号”只是一个开始,今后还会有“北航3号”、“北航4号”……北航探空火箭项目将不断发展新的改进型号,每年都会有一批本科生、研究生在这里接受检验。

“北航1号”项目组负责人、现宇航学院研究生朱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许多外校的同学非常羡慕我们有这种参与实战的机会,从项目的立项、导师组的悉心指导到研制经费和协作环境等等,学校都给予了全力的支持。对于普通的本科生来说,这样的经历是令人终身难忘的。当我们设计、研制的‘北航一号’在升起神舟系列飞船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同一个平台成功发射时,我们留下了激动的泪水,不仅仅为我们付出的辛劳、取得的成功激动,更为我们是一名北航的学生而感到幸运、骄傲和自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