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铁路自主创新的代表之作

2009-01-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小润 我有话说
在2009年国家科技大会上,青藏铁路和大秦铁路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两个项目,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标志着我国高原冻土铁路技术创造了世界一流水平,铁路重载运输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是我国铁路科技自主创新的代表之作。

多项自主创新彰显新时期民族精神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铁道部原副部长孙永福表示,青藏高原修建铁路是国内外都未曾实践过的探索性工程,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世界铁路建设中史无前例。

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介绍说,为解决好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及其它各种技术难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就组织科技力量,展开冻土科研攻关。经过40余年的试验和研究,积累了大量观测数据,取得了许多宝贵成果。在关键的多年冻土工程技术方面,我们制订了高原多年冻土地区铁路勘察、设计和施工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了成套冻土工程措施和施工工艺,确立了主动降温、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设计思想并确定了关键参数;揭示了工程措施机理,创新了冻土路基结构和施工技术;创新了多年冻土区桥梁和隧道的独特结构型式和施工技术。在高原卫生保障技术方面,青藏铁路创建了大群体、高海拔、长时间作业条件下的三级医疗保障救治体系,实现了高原病零死亡的“奇迹”;创建了施工现场鼠疫防控体系,实现了鼠疫源地人间鼠疫的零传播。

在公众最为关注的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方面,青藏铁路在国内首次系统开展了铁路沿线野生动物迁徙习性研究,修建了100多公里的动物通道;创新了我国在高海拔地区的植被恢复研究和工程实践。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

从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车,青藏铁路已经安全运营两年半。观测表明:冻土环境得到保护,冻土路基变形逐步趋于稳定,桥梁和隧道都处于稳定状态。截至2008年11月,共运送旅客682万人、货物513万吨,有力地拉动了青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个“独一无二”

大秦铁路是中国铁路重载技术集大成者。这条双线重载电气化运煤专线全长653公里,承担着全国铁路近1/5的煤炭运量。近年来,年运量1亿吨的设计能力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大幅提高大秦线的运输能力。大秦线多山区、多曲线、多隧道,山区地段达90余公里,隧道有48座,并均处于连续长大下坡道上,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副所长李学锋说,采用机车无线同步操纵技术开行2万吨重载组合列车必须解决3大技术难题――一是山区铁路中的通信可靠性问题,二是长大下坡道的周期循环制动,三是长大列车的纵向冲动。

对此,铁道部提出了需求牵引、工程依托、系统推进的技术创新思路,先后安排了60多项科研项目,以攻克3大难题为主要目标,在列车同步操纵、无线数据传输、牵引制动技术、列车优化操纵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科研、试验和技术改造,持续不断地推进2万吨重载列车技术的技术创新工作。

2007年8月5日,2台和谐型机车牵引的2万吨重载组合列车正式在大秦线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的成功开行,标志着大秦铁路创造了世界重载铁路的3个‘独一无二’――把机车分布式同步操纵Locotrol技术由过去的点到点通信传输,发展为系统网络通信传输,使得近3公里长的重载车辆,实现了前后同步控制,操纵误差最少仅为0.6秒;采用2台和谐型机车加可控列尾的方式牵引的2万吨重载组合列车,极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大秦铁路年运量达到3亿吨,是国外运量最高重载线路的2.3倍。”在一份铁道部关于大秦铁路自主创新的调研报告上,记者看到了这样的评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