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这些发现将改写中国盐业历史

2009-01-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通讯员 吕善锟 张兆民 我有话说
“双王城盐业考古发现是一次重大的发现,双王城是一处完整体现古代制盐业风貌的遗址。”在日前召开的山东寿光双王城水库盐业考古发掘成果论证暨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谢治秀对外宣布。山东省博物馆落成之后,新馆里面将有一个中国古代的盐业博物馆,来充分展示这次考古发现。

自战国以来,盐铁就为各

朝各代所重视。从古至今在国家稳定、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制盐业在古代是何种风貌?古人是如何制盐的?山东寿光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考古发掘为我们揭开了商代制盐业的神秘面纱。

双王城盐业遗址发掘现场远景。(资料照片)

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大范围内高密度制盐遗址

双王城一带属于古巨淀湖东北边缘,古代曾称霜王城,也称盐城。遗址群面积达30平方公里,共发现古遗址83处。其中,龙山文化时期遗址2处,商代至西周初期76处,东周时期3处,汉及宋元时期4处。

自2003年夏发现制盐遗址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寿光市博物馆考古专家曾连续多次对双王城盐业遗址群的规模、分布范围、遗址数量及时代进行徒步考察。经反复讨论、论证,专家一致认为在山东寿光双王城水库周围30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的80余处文物点出土的遗物绝大部分为盔形陶器,时代大多为商周时期,这些文物点是与古代盐业有关的。

在这么大范围内发现如此密集的与制盐有关的古代遗址,在我国考古史上尚属首次。同时,双王城遗址发掘发现了商代晚期遗存,说明该地区至少在商代就是重要的制盐地点,这为研究中国古代制盐业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巨大的规模、先进的技术、较好的保存,“我们可以断定,这是渤海南岸商周时期规模最大的制盐业遗址群,也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商周时期最大的制盐业遗址群。”谢治秀说。

一个遗址群创下三宗“最”

记者在山东寿光双王城遗址看到了大量古代制盐的遗迹,包括保留完整的制盐作坊、蒸发池、盐井、盔形器等。“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群的发现可以说是抓住了中国盐业生产的‘牛鼻子’。”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张学海向记者说。

这是全国最大的盐业遗址群。从今年4月开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寿光市博物馆的考古专家再次联合对该地进行继2003年遗址发现以来的第7次正式调查。这次调查又新发现遗址30余处,截至目前,双王城水库30平方公里的遗址面积上已发现盐业遗址87处。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盐业问题专家李水诚告诉记者,双王城水库制盐遗址群面积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密集、保存之完好,在全国非常罕见。“可以说,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商周时期最大的制盐遗址,并且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海盐制造遗址。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光冀说:“整个制盐历史过去做得很少,这一片(地区)是用海水来制盐,并且从商代就开始了,从考古史上来讲很重要。”据他介绍,目前在这个遗址群上出土的一处遗迹已经可以确定为制盐作坊,从中可以看到制卤、煮盐的生产过程,“这是迄今国内发现最早的用海水制盐的作坊。”尤其珍贵的是,出土的制盐作坊遗址完整有序。

通过研究目前已清理出的不同时期坑池约10个,专家们分析,这些分沉淀池和蒸发池两种。沉淀池主要作用为净化卤水,蒸发池主要作用为提高卤水浓度。沉淀池、蒸发池均是目前国内首次发现。它们的出现,说明商代人们已了解渤海南岸地区春夏之交降水量少、干燥多风、蒸发量大的特点,并懂得充分利用日晒、风力等自然力来提高卤水的盐度,这是后来晒盐工艺的雏形。

这也是中国古代盐业官营制度的雏形。考古人员认为,当地规模巨大的制盐设施,如盐井、盐池群、盐灶的发现,再加上在双王城一带发现的多处规模大、密集分布的商周盐业遗址群,说明商周时期这里的制盐工业已有统一组织和管理,是国家控制下的盐业生产(官产)基地,比文献记载的东周时期齐国盐业官营制度早数百年。

等待破解的未解之谜

尽管山东寿光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的发掘成果和考古地位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但部分专家在查看、研究过发掘现场和出土器物之后,也提出了一些需要论证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制盐作坊遗址发掘现场,围绕着盐灶考古专家清理出了两排“柱洞”,每个“柱洞”直径二三十厘米、高二三十厘米。对此,部分考古工作人员认为,这是搭建制盐工人休息住宿的工棚时所打的柱洞,但还缺乏有力的证据,“柱洞”的用途究竟是什么呢?“这还需要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谢治秀说。

另外,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出土最多的一种器具是“盔形器”。“随着世界对盐业考古的重视,专家们也对盔形器进行了研究,在用途上推断与古代制盐有关。”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守功说。有关资料表明,古代制盐往往需要打碎制盐工具来取出坚硬的盐饼,在双王城遗址考古现场也发现了陶片集中的灰坑。不过目前还缺乏考古依据。

另外,制盐流程究竟是怎么样的?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张学海提出:“虽然我们出土了很多器物,也出土了一些制盐作坊遗迹,但是这个制盐的

流程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在还讲不出来。”

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研究员王永波还针对该制盐作坊的用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是煮盐的话,就那么几个小盐灶,效率是极低的。从遗迹来看,当时的设施不具备大规模煮盐的条件。可能从事的是盐化工制造。”王永波说。

遗址保护――“鱼”与“熊掌”可兼得

专家们在肯定考古取得重要成果的同时,还对双王城盐业遗址以后的考古发掘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比如,今后还需要加强多学科协作,探索遗址中尚待解决的问题;鉴于该地区在中国盐业发展史的重要地位,专家们建议设立鲁北盐业考古研究专项课题;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双王城水库周围盐业遗址的保护工作。

但是,这次发现的大型遗址群与南水北调工程恰好相遇,一边是商周盐业遗址群,一边是造福人类的南水北调工程,“鱼”与“熊掌”该如何取舍?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的负责人日前表示,将尽最大努力为遗址“让道”,并全力协助考古发掘工作。

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高级工程师王金建告诉记者:“由于原规划区存有重要遗址,所以我们对库址进行了调整,尽可能避开遗址。”他说,“如果库址调整后再次发现大型遗址,我们会再次修改方案进行避让。如果实在避让不开,我们将从工程款中出资进行考古发掘。”

另据记者了解,为做好双王城水库周围盐业遗址群的保护工作,山东省文化厅委派业务单位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方案,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也根据文物分布情况,对库区进行了调整,将水库原设计面积由17平方公里调整为12平方公里,影响到的遗址由30处减少到12处。

“目前,已有美国、法国等国家的考古学者与我们联系,希望在双王城周围进行盐业考古的合作研究。”谢治秀说,同时,该地区盐业考古研究被列为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试点研究――“早期盐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子课题、教育部重大项目――“鲁北沿海地区先秦盐业考古研究”课题,以及山东省社科重点课题。相信随着双王城水库盐业考古的不断深入,将有更多的学术成果显现在世人面前。

从双王城盐业遗址现场出土的商周时期盔形器。(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