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这是一个机会”

2009-01-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振国 李玉兰 我有话说
在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普遍出现人员富余的现象,有企业提出高职院校应把原来按企业“订单”培养的毕业生延迟毕业,有的甚至表示要“退回”;但也有企业提出,应将高职院校作为那些暂时富余人员的“避风港”和“蓄水池”。在此情形下,高等职业教育应何去何从?在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百所名高职、百家名企业”合作发展论坛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二周年专业改革成果展示会上,来自高职院校、企业、国家相关部委、行业的代表共同探讨了这一问题。

“能不能帮我们企业留住人才”

很多企业都清楚,当前这种人员“富余”是暂时现象,他们舍不得让眼下无法吸纳的具有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人才大量流失,十分希望得到高职院校的援助。

“我们希望高职院校能够一方面延长在校学生的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开展富余人员的培训工作,将这些人才放在‘避风港’和‘蓄水池’里,等到危机过后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成春的话道出了众多企业、特别是外企目前的用人境况。

李成春提出,高职院校应考虑对已经毕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售后服务”,将已经毕业的学生召回再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一方面帮助企业解决当前的困境,一方面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

面对企业的要求,高职院校该怎么办?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毅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他说:“高职一直讲‘工学结合’,打造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我认为现在正是我们和企业合作的大好机会。”王毅认为,高职院校可以在目前条件下以相对经济上行时期较低的成本“捞”一些从企业出来的实践经验丰富、能力强的人才,“蓄”到高职院校,改善自身师资结构。

不过这种企业与高校的合作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比如说,目前高职培养模式是“2+1”,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年,然后进入企业,这是企业与学校“订单教育”时期预购人才的模式,现在如果要变成“2.5+0.5”或者“3+0”的模式,存在许多现实困难。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刘洪一坦言:“学校教学计划都是按照时段制定好的,如果延长毕业时间,需要做很大调整。”

“建成企业和学校共赢的平台”

“往年订单培养的毕业生在70%左右,今年到现在只巩固住了33%左右的订单,明年能否巩固住这33%还很难讲。现在高职就业的压力非常大。”沈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强介绍。这也是许多高职院校面临的情况。这种状况下,高职要怎么办?

多家院校的负责人回答:调整。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李振华表示,该校正在把原来汽车学院的教学资源往轨道交通上面转移,因为北京全市对城铁的投资要达到900亿元。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玲也介绍,随着国家加大基础交通设施投入,铁路相关专业就业形势很好,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正在把电子类专业之前针对电子行业设置的课程调整为铁路的通信专业、信号专业。

无独有偶,目前农业类职业院校在这个经济严冬中也不太“冷”。新疆一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李志民说:“农业产业里面对人才的需要空间很大,大家不要以为农业林业工资低。我们公司果园管理技术人员一年只工作八个月,就可以拿到八万元。作为一个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只要技术好,拿这钱很容易。”王毅则介绍:“大量农民土地流转以后,传统农业要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技术人才需求很大。”他甚至想在自己的学院单独招生搞一个农场主班。

“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建成企业和学校共赢的、以管理为主的一个平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指出高职改革的方向。

高职教育要摒弃“重道轻术”

金融危机以后,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品必须退出市场,企业必须要考虑怎样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这样,高职的人才就有了用武之地。人才市场的变迁不可避免地会大浪淘沙,使高职院校中的“金子”显露出来。进而淘汰掉表面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模式”,切切实实地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从而使学校进入内涵式发展的轨道。许多高职院校的负责人已经在思考这一问题,在盯紧就业率的同时,也盯着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质量和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才是真正体现高职作用的地方。这也正是我国高职教育未来的方向。

“关键是在人才培养上,要有新的能力观。不仅要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还要使他们在知识、技能、人格、素质等多方面都得到提高,要给学生转换职业的能力。”刘洪一说。王毅也指出:“学生的专业基础要宽,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就业的问题。”

之前,在“重道轻术”的文化观念和认为考上大学才算成才的人才观念影响下,虽然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高于普通本科,但是无论家长还是学生都还是首先选择本科院校,考不上本科才上高职。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指出:“学校都想办一流大学,都要办成研究性大学,都要培养科学家,怎么可能呢?根本就不可能,我们对人才的理解有片面性,以为人才就是科学家、就是顶尖人才,顶尖的才是人才,其他的就不是人才。”

当前就业形式下,高职院校正在和普通本科进行一场实际的人才“竞赛”。只有通过就业市场的“洗礼”,社会才能更科学更合理地看待人才,高职教育才可以更加合理地定位,从而真正实现“做强”的目标。这也是许多关注高职教育人士共同的看法。

2009年将是我国高职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高职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使出浑身解数促进就业。

照片来源:齐鲁晚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