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意以上的意见,此外我还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我们在国际体坛上缺少话语权,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自己没有用好现在已有的话语权。
我曾经多次采访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发现在这些世界大赛上,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都会主动举行面向世界各国记者的新闻发布会,堂堂正正地介绍本国的体育发展情况和选手备战情况,唯独中国代表团是不举行新闻发布会的,对于各国记者找上门去的采访要求还冷然拒绝。
2003年巴塞罗那世界游泳锦标赛期间,中国跳水队的领队就公开宣称,记者的采访会影响运动员的发挥;2005年赫尔辛基田径世锦赛,刘翔也没有举行过一次新闻发布会,中国记者要想了解中国选手的情况,还要与代表团的官员事先约好时间、地点(往往是在很偏僻的地方),搞得如同是在做地下工作。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只在主新闻中心举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倒是澳大利亚代表团在奥运会开幕前,几乎天天在主新闻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搬出他们的体育明星与各国记者见面,好像他们才是东道主,所以尽管澳大利亚在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比我们要少得多,但在人们心目中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强国印象。
我不知道中国体育界人士是否因为受到古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教诲,想作君子,因而对媒体一向惟恐避之不及,但这中间其实存在着一个误区,即认为举行新闻发布会或接受记者采访,仅仅是为了满足媒体报道的需要,是为他人服务。其实,这也是一个向世界宣传昭示中国体育,是中国体育行使自己话语权的机会。你不行使,就是自动放弃。在这方面,我特别钦佩邓亚萍,她不仅球艺高超,而且言谈话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在中国体育界中,运动成绩能够与邓亚萍相媲美的还有一些人,但是在国际体坛高层中宣传中国体育,扩大中国体育的影响方面,没有人能比得上她。我相信,如果中国体育界多几个像邓亚萍这样的人,中国体育在国际体坛上的话语权一定会很快多起来。
当我们埋怨国际体坛给我们的话语权太少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已经把已有的话语权很好地使用起来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不要再去责怪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