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好的开头,“春晚”便一年不落地延续了下来,甚至成为每年节前全民关注的悬念。于是,乐此不疲地打探晚会筹备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捕捉最后时刻的每一次变更,从而为自身引来受众的眼球。然而,暂且不论在文化生活多元化的当下,观众是否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对央视“春晚”的高度关注,如此“穷追不舍”,不仅不能为晚会的风光呈现助一臂之力,而且只会让收视效果在观众的高期待值中大打折扣。
对“春晚”的各种议论其实早已不是新闻。曾为“春晚”舞台奉上多部经典小品的宋丹丹便无奈于众口难调,表示对“春晚”不再参与。的确,今天观众的欣赏口味已非十几、二十年前相比,电影大片蜂拥而至,电视剧令人眼花缭乱,网络世界五光十色,书籍报刊种类纷繁,至于综艺类晚会更是花样迭出,编导们哪怕挖空心思也难以重现“春晚”昔日之辉煌。
由此,如果说当年的“春晚”,其意义在于为民众送上鲜有机会接触到的艺术欣赏、娱乐休闲,那么在综艺节目早已饱和的今天,其意义则更多地在于团圆――全家老小不论各自喜好如何,于一台电视机前温馨围坐,在久违的团聚中感受融融亲情,这已足够。
既然“春晚”的意义已发生变化,“娱记”们不妨“与时俱进”,稍稍放缓奔忙的脚步;而在媒体攻势下已对“春晚”吊起胃口的民众,则不妨将“春晚”看作丰盛年夜饭中的一道菜,如果觉得味美,就大快朵颐,倘若觉得平平,也不要牢骚满腹,毕竟,它不是惟一的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