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媒体应给“春晚”松松绑

2009-01-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赵? 我有话说
和往年一样,随着除夕夜的日益临近,关于央视“春晚”的各路讯息可谓铺天盖地。大至风格定位、节目策划、创新看点,小至赵本山的小品被“毙”了几个本子、某某明星在最后关头退出,或是揭主持人更换之“内幕”、透露彩排细节,“春晚”的全民关注度又一次被哄抬起来。

民众对央视“春晚”最初的关注,源于上世纪80年代。凭借一系列高质量节目的推出,“春晚”的文化品牌迅速形成。但任何一件精神产品的成功诞生,都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在民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百姓平日里能接触的娱乐元素少之又少。聚集全国一流创排阵容的综艺晚会“春晚”的出现,无异于荒漠中的一汪清流。于是,晚会上的一首歌能很快传唱大江南北,一段相声小品几天内便口口相传,演员装束的一个小细节也能迅速在全国范围内争相效仿。

有了好的开头,“春晚”便一年不落地延续了下来,甚至成为每年节前全民关注的悬念。于是,乐此不疲地打探晚会筹备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捕捉最后时刻的每一次变更,从而为自身引来受众的眼球。然而,暂且不论在文化生活多元化的当下,观众是否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对央视“春晚”的高度关注,如此“穷追不舍”,不仅不能为晚会的风光呈现助一臂之力,而且只会让收视效果在观众的高期待值中大打折扣。

对“春晚”的各种议论其实早已不是新闻。曾为“春晚”舞台奉上多部经典小品的宋丹丹便无奈于众口难调,表示对“春晚”不再参与。的确,今天观众的欣赏口味已非十几、二十年前相比,电影大片蜂拥而至,电视剧令人眼花缭乱,网络世界五光十色,书籍报刊种类纷繁,至于综艺类晚会更是花样迭出,编导们哪怕挖空心思也难以重现“春晚”昔日之辉煌。

由此,如果说当年的“春晚”,其意义在于为民众送上鲜有机会接触到的艺术欣赏、娱乐休闲,那么在综艺节目早已饱和的今天,其意义则更多地在于团圆――全家老小不论各自喜好如何,于一台电视机前温馨围坐,在久违的团聚中感受融融亲情,这已足够。

既然“春晚”的意义已发生变化,“娱记”们不妨“与时俱进”,稍稍放缓奔忙的脚步;而在媒体攻势下已对“春晚”吊起胃口的民众,则不妨将“春晚”看作丰盛年夜饭中的一道菜,如果觉得味美,就大快朵颐,倘若觉得平平,也不要牢骚满腹,毕竟,它不是惟一的菜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