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2日,北京气温骤降,异常寒冷。而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厅却座无虚席,暖意融融。
此次新闻发布会的主题为2008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主要新闻发布人是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这也是他自去年9月调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后,第一次出席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
GDP增幅9%:中国经济依
然一枝独秀
2008年,纵观各季度GDP增幅情况,一季度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三季度增长9.0%,四季度增长6.8%。
“尽管去年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回落到6.8%的速度,但是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仍然保持了9%的增长。9%的增速仍然是一个比较高的速度。”马建堂说。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估计,2008年世界经济增速平均3.7%,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4%,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6.6%。所以中国的9%的增长率,依然是一枝独秀。有人曾经计算,2008年,因为中国经济在困难中保持了9%的增长,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
再看另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CPI。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9%,涨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5.6%,农村上涨6.5%。全年价格涨幅前高后低,下半年逐步回稳。
2007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市场初级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及中国经济过热的苗头,中国的物价上涨较快,2008年2月CPI最高增长达到8.7%。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增加供给、调控需求、搞活流通、对中低收入者增加补贴的措施。随着这些措施的到位,以CPI为代表的物价上涨指数逐月回落。
马建堂对此次CPI指数迅速回落感触颇深:“1985年―1986年,我们经历了一次物价上涨,物价从8%以上回落到5%以内用了12个月;1987年―1990年,从8%以上控制到5%以内用了29个月;1992年-1997年,从8%以上控制到5%以内用了52个月。我们这一次从去年的2月份的高值回落到5%以内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物价涨幅的有效控制,不仅控制了人民群众消费支出增长过快的势头,当前更重要的就是为宏观调控提供了较大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发展的实惠: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13万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比上年增长14.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比上年增长15.0%。
马建堂用了16个字概括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马建堂分析说,2008年面对异常复杂严峻的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了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增加投资、保持增长的政策。这些政策标本兼治,既克服当前的困难,又为长远的发展打基础;这些政策内外兼顾,既扩大内部需求,又稳住外部需求;这些政策既调整结构,又深化改革――比如最近国务院又通过了我国医疗改革方案,三年增加投入8500亿元。
正是由于采取了这些科学、有力、及时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异常严峻复杂的局面中,2008年中国的国民经济才依然保持了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势头。
月度数据反弹:严冬中透出丝丝暖意
众所周知,研判走势更多地要看月度的变化。
“应该说,去年12月份国民经济确实遇到了国际金融危机比较大的冲击。但是12月份的数据也开始显露一些积极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我们来讲甚为重要。”马建堂说。
首先看货币信贷。12月当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7718亿,同比多增7233亿,这意味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在开始显现积极的效果。
再看实际消费和投资。去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同比增长17.4%,比11月份加快了0.8个百分点。乘用车销量达到64.4万辆,创下月销量之最。投资也出现了一些好的势头。环球金融服务集团近日发布了中国投资者情绪指数,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投资者情绪指数从三季度的88上升到四季度的103。
此外,进出口也开始出现一些积极变化的苗头,进出口的陡降趋势在12月份得到初步遏制。中国进出口当月比例的变化,11月份从10月份增长17.6%急速下降到-9%,这是很陡的一条线。但是到了12月份,这条曲线开始变缓。出口政策调整以后,所覆盖的商品出口12月同比增长4.8%,这意味着出口政策开始显现成效。
最后,工业生产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12月份的工业生产的速度比11月份加快了0.3个百分点,尽管加快幅度不大,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12月份,我们统计的39个大行业,其中有16个行业的增加值增速比11月份有所加快。如钢铁工业由11月份的同比下降6.3%转变为12月份增长0.1%,这也是一个积极的苗头。
马建堂说:“尽管有这些积极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是苗头性的还是趋势性的?能不能持续?我们还需要认真观察。”他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这些积极的变化,很有可能就是寒冬中的丝丝暖意,很有可能就是黎明前的点点霞光,也很有可能就是燎原之火形成前的星星火种。
展望2009年:严冬后的暖春何时来
2008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公布后,专家学者们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对2009年中国经济走势进行了不同判断。
“最大的困难来自外需的不确定性。”许多经济学家都把国际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以及未来将持续较长时间的经济衰退列为今年中国经济的最大风险所在。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2009年的外需还是会持续性地下降,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对企业生产需求的收缩,以及对就业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另一个不容小觑的困难是经济增速的下滑。2008年12月我国GDP增速为6.8%,对此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员袁钢明说:“对于2009年来说,这个起点很低。由于惯性作用,今年1、2月份可能还要稍微低一些,这就对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带来很大压力。”
此外,把经济结构调整融入到保增长的实践中去,是中国经济在新起点上面临的又一严峻挑战。“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转型是个历史过程,但是在经济回落期,转型会比较慢,又只能依靠投资,这样就造成GDP对投资依赖更大,加上迫于就业的压力,也使得政策上平衡的难度加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说。
但是,尽管面临严峻挑战,专家们仍然一致认为,2009年中国经济同时也具备上行潜力。
首先,中国经济有良好的基本面。到2008年12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6.62万亿元,同比增长19.73%。财政状况稳健:2008年,中国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仅为20%,同期美国为71%,欧元区为67%,日本为163%。中国还持有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些是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本钱,使得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发挥的空间很大。”郭田勇表示。
此外,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看,扩大内需的潜力巨大。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加快发展阶段,在基础设施、住房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存在巨大需求;中、西部以及广大农村需要投资的领域和项目还很多,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等也需要大量投资。
“更为重要的是,中央政府对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发现早,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加之具有较强的动员社会资本的能力,紧锣密鼓的宏观政策已经有针对性地发挥作用。相信随着政策效果的逐渐显现,会进一步提振企业和民众的信心,加快经济走出危机的步伐,并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希望。”郭田勇说。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表示,依靠较高的投资率,中国经济有望在今年下半年重新回到快速增长的通道,在世界各大经济体中率先摆脱经济下滑。他肯定地说:中国经济今年将呈现介于“V”字与“U”字之间的调整,但肯定不会是“L”型。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也认为,2009年上半年会持续2008年的趋势,可能还要更困难些,但是2009年年中后会逐步遏止住下滑,下半年会好些。
在对今年经济增长作出审慎乐观的预测后,多数经济学家也提醒,政府出台的大规模刺激经济计划正陆续显示出积极的效果,但当前最为重要的就是进一步把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落实到位,并不断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完善宏观调控。同时,在本着把扩大内需作为一项长期性政策执行的前提下,要注重提高投资的效率,保证投资的质量,确保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拉动新的产出,形成新的消费。
专家们指出,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化危机为契机,2009年中国经济运行就能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本报北京1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