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四学生易方兴
1月19日,南方小年,我却因为实习,依旧留在北京无法回家。母亲打来电话问候,说家里煲了我最喜欢的排骨藕汤,只身一人留守在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宿舍,我仿佛闻到那久违的香味。想到再过两天自己就能回家过年了,心里不禁暖洋洋的。
这个寒冬,萎缩的职位供给
11月,按往年的标准,是求职招聘高潮阶段。猛然发觉,很多本应该有的校园招聘没有了,很多期望中的单位没有招聘通知了。轻松自然的神态消失了,一张张年轻的面庞上浮现出迷茫和不解。
在这场就业的寒冬中,我自然是感同身受。早在去年8月份就把北京都市报问了个遍,“闯入”编辑部的“霸王面”也做了几次,苦心自荐未果。经历十多次的碰壁之后,我静下心来思考,一是觉得自己依然不够强,二是觉得,既然是寒冬,想做媒体人的愿望,并不一定要求毕业就能实现。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党和政府并没有遗忘我们。记得去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辽宁考察工作时,专门到招聘现场看望了高校毕业生,希望大家早日走上工作岗位,用学到的知识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温家宝总理也明确提出必须把大学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这些来自中央的声音犹如一股股暖流,涌动在我们的心头。
学校也采取各种措施,帮助毕业生渡过就业“严冬”。一位做网络的同学,就因为一项“毕业生受聘新城高新技术企业落户不受限”的政策而获得了留京的机会。而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网上每天更新的招聘信息,更是为我们带来无限希望。
机会不是等来的,职位也不会送上门来。我振奋精神,不放过一点招聘的信息:各大高校论坛、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招聘门户网站……广泛撒网,终于在一个不错的单位找到了实习机会。通过实习期的良好表现,我已经得到了2月份的笔试机会。
这个新年不算冷,我坚信只要自己不放弃,一切都有希望。
(本报记者赵达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