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一隅,国际儒学院。新近开放的图书资料室里,几名学子正翻经阅典,汲汲于学。与两年前学院成立时的热烈相比,此时的一切已在平静中渐入正轨。
放下手头的诸多事务,赵毅武时常来到这里,或出席讲座,或参加会议。对于这个被学界寄予厚望的儒学教研“高地”,他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谈及这1000万元曾引发的震动,赵毅武感触颇深:“看其他公益捐助,上亿元的每每有之;但在儒学领域,1000万元就已属罕见。这巨大的反差,反映了处于儒学热中的社会,仍然缺乏对儒学有力度的支持。”
两年前,悄然解囊的赵毅武谢绝了一切宣传,因为自己“只是做了该做之事”;两年后,他谈起儒学院一波三折的成长故事,只为告诉那些像自己一样愿意为社会做些事的人们:扶持儒学院的路上,需要更多同行者;复兴儒学,实为一项“值得投入的伟大事业”――因为,“传统文化的复归与确立,方是一切善举的根本”。
1000万元和一个“儒学特区”
能不能办这样一所学院,它博采众高校师资之长,汇聚儒学领域的顶级专家共同杏坛设教、传道授业?
能不能造这样一个平台,它托举起一批才智之士,在浩如烟海的儒家典籍里深钻细研,找出使先贤之学焕发新生的路径?
从1994年国际儒联成立之日起,这个心愿就在几乎每位成员的胸中挥之不去。为了把它变成现实,历届领导花费了极大心力。然而,因为种种滞碍,长久的努力依旧没有结果。
真正迈出突破性的一步,是在2004年。此时,距这个国际性儒家学术团体成立已整整十年。
时值儒联理事会换届,口碑很好的理事赵毅武被推举为副理事长。随着与教授们接触日多,他渐渐看到了大家的办学梦想。
“儒学教育在各地都没有形成完备的系统,正缺一个能把各方力量集中起来的高端组织。于是我提议:大家再接再厉,完成这一多年的心愿。”
想到十年来办学未果的艰辛,教授们有些迟疑了。千头万绪,该从哪里抓起呢?大家细细分析,发现此前之所以办学受挫,缺乏资金的稳定支撑是症结所在。“必须先解决关键问题,让大家有动力和信心行动起来。”于是,赵毅武告诉教授们,自己愿意出资作为办学经费――“至少初期五年,每年保证200万”。
一诺千金,教授们大受鼓舞,行动也紧锣密鼓地展开了。考虑到短期内独自办学可行性较小,儒联最终决定,与高校联合开办二级学院。
悉心策划、深入调研、多方接触……齐心奋战之下,一个个难题接连破解,两年之后,国际儒联与中国政法大学联合打造的“国际儒学院”终于在北京诞生了。
“吸引我们选择中国政法大学的,是他们承诺的‘特区’待遇。我们可以不受现行教学体制弊端的影响,按照儒学培养人才的方式放手去做,招生计划、课程设置等等,我们享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权。”国际儒学院常务副院长周桂钿教授介绍。
作为我国第一个以儒学文化为研究方向的教学研究机构,国际儒学院将源远流长的书院传统引入现代课堂制教学之中,致力于打造一个集师资培养、儒学研究、普及应用于一体的高端平台,为儒家文化的发展画下一个新起点,接续传统、承上启下;而因为依托于国际儒联,它又具备“凝聚国内优质师资,对话国际儒学前沿”的独特优势。“学院的教师都是国际儒联的理事和顾问,可以说汇聚了各界的优势资源。这保证了学生每一科都能亲炙于良师门下。”周桂钿说。
“研究儒学与现实接榫的路径”
夙愿得偿,教授们感到了由衷的喜悦。
万事开头难,由于种种原因,一年后,儒学院硕士生只招到了3人,课程设置也不甚完善。
一番反思之后,国际儒联对学院工作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终于成效渐显:硕士生培养工作有序展开,仅2008年就有400多名学生报考,最终优选10人;儒学、儒经、儒家三大类必修课稳扎稳打,各类选修课丰富多彩;一场场名家讲座定期开展,已经成为深受政法大学师生欢迎的“学术品牌”……两年间,这所成长中的学院把儒学和儒学精神带进了以法科为主的“211”工程院校,更把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与执守深深植入了新一代儒家门生的内心。
为了激励学生心无旁骛地做好学问,国际儒学院设立了以赵毅武先生姓名冠名的奖学金,按学年发放,分10000元、5000元、3000元三个等级。在新近制定的有关条例中,对于冠名回报有更为详细的规定。“扶持儒学,功在千秋。如果有人愿意出资赞助我们的儒学系列讲座,或者捐助一间教室、一门课程,我们都可以为其冠名,让贤士之风向全社会扩散,并在代代师生口中流传下去。”周桂钿介绍。
培养人才的同时,儒学院也在面向大众普及儒学,这与其高端目标是互为辅翼的。“我们是有优秀的文化遗留的,应该重视普及,把它的光彩重新焕发出来。只有打下了最广泛的公众基础,儒学的传承和研究才有立足之本。”教授们认为。
“我们不走空中楼阁的路子。真正普及儒学,发掘儒学的现代价值,就必须把儒学研究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赵毅武说,正因如此,儒学院申报的研究项目多是自现实中来,并用儒学的智慧与方式去服务现实。例如,儒学院一直关注着海南省监狱管理局为服刑人员编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选读》,用《弟子规》、《论语》等儒家篇目教育服刑人员的行动,并已确定了赴海南考察的研究课题。
在教授们看来,“接续文化传统不可能一蹴而就。有这样一步步向前的状况,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今后,将有一批有才华、有信念的学者汇聚在国际儒学院,去弘扬儒学精髓,并研究儒学与现实接榫的路径。”他们犹记得国际儒联会长叶选平的话,并深以为然――我们今天创办的学院,规模很小,历史更短;但它将为推动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限量的。
“找到路,就不怕路远”
问起共为国际儒联捐款几何?赵毅武有些为难。在他看来,做有价值的事情,付出多少不必计较――“我只觉得这么做是对的,一个人需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就像你需要喝水一样,没有更多理由可讲”。
“第一次翻开《论语》,我就有一种很容易接受的亲近感,觉得往圣先贤的谆谆教诲,跟自己本有的观点那么贴近。”赵毅武体会到,孔子经世致用的学说,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智慧。如果人的良心被发现出来,就很易于领会其间的深意,由此产生思维方式、行事方式的良性嬗变。“人应该有所遵循。学习儒学在今天是很有意义的,它可以帮助人们树立起内心的良知。”
当很多人把儒学归入“务虚”的精神领域时,多年在商场打拼的切身体会,却让赵毅武认定了复兴儒学的实际价值。“儒学里是有必须抛弃的糟粕,但其精华值得弘扬。否则,中国的文化就失去了可资借鉴继承的地方,随即会产生一大堆问题,例如诚信的缺失。‘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诚信是儒家修身养德、治国立业的根本,也是今天中国企业与国际企业论伯仲必具的素质”。
正因如此,他盼望着有更多人加入到支持儒学的行列之中。“有心为社会作贡献的人很多,我只想让他们看到,自己可以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些事情。与其一掷千金奢华生活,不如斥资重建全民的道德伦理基础。”
让儒学院教授们欣喜的是,“儒学重光”的境况将不再是梦想。因为,就大环境来看,国学的升温已日益明显;仅就国际儒学院而言,也蓝图渐展。2009年,学院将实现独立招生,在学术交流、儒学研究方面也大有可为。广阔的空间,在前方召唤。
“我相信这项事业对于国家民族的意义,哪怕这个意义人们再过很多年才能意识到。”赵毅武表示,自己会和国际儒学院一起走下去,并用自己的行动为更多社会贤达“指出一条奉献社会的通路”,因为,就像国际儒学院院长刘忠德说的那样――“找到路,就不怕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