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导师工作室:让每个学生都成功

2009-02-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昆 本报通讯员 李静 我有话说

记者日前在广西艺术学院采访时,真切地感受到教学改革跳动的脉搏――领我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学改革先河、以导师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诞生于此,更重要的是,日臻完善的工作室制度让每一个学生找到了成功的方向。

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学生在入学前先确定专业方向,入学后学校将不

会对学生所选专业做调整,这一传统的艺术招生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而当就读专业与学生兴趣发生矛盾,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一入学就可能输在起跑线上。

如何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体现对不同类型学生不同要求的尊重,最终培养多样化的具有独创精神的艺术人才?广西艺术学院探索成立人才培养的“特区”――按照专业方向、导师专长的不同,在美术学院成立了17个工作室,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个以导师名字命名的“导师工作室”――黄菁工作室和谢森工作室。

工作室的意义在于,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自主选择的空间:每一学年,工作室的老师都会公开自己选择学生的标准;本科生只要经过基础部一年的学习,就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选择工作室导师;导师在了解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作品风格、专业成绩、发展潜质后决定取舍。

经过双向选择,2007级学生杨文涛进入黄菁工作室后,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导师黄菁认为他很有潜力,于是鼓励他张扬个性,探索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灵活的课程体系便于因材施教

一个班级的学生执行同一张课程表,按照相同的模式完成课程,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了学生能力、个性、学习进度等方面的差异,不便于对学生因材施教。

而在广西艺术学院,工作室就像一个小教学单位,导师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的教学经验和创作优势,创建相对独立的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让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在一起观摩学习,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带动低年级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也会影响到高年级学生,大家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翻开黄菁教授和谢森教授的教学大纲,记者发现,虽然两位老师培养的都是油画方向的学生,但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却不尽相同:黄菁工作室注重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和治学能力,谢森工作室则强调学生作品的造型观念、色彩观念及创作观念。

而在同一个工作室里,不同年级学生虽然合在一起上课,却分别有不同的课题要求,哪怕对待同一个课题也有不同的难度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决定阶段的学习重点。

记者在黄菁工作室里看到,研究生徐帅正在对新近的风景画进行着色,而本科生刘慧则在画肖像。黄菁教授告诉记者:“在色彩课程中,风景训练与人物训练分别有不同的难度要求,即使在同一阶段,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课外课题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雕塑艺术家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创作能力,即运用画笔表现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对自我价值的体现。然而,传统高等艺术教育把基础训练与创作割裂开来,学生在完成规定的课堂作业后,难以形成个性化的表现。

工作室采用课外课题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阶段学习重点,选择一个课题进入深入研究。

2008年9月23日,广西艺术学院导师工作室受邀到中央美术学院作教学交流展览。“城市微弱的神经”、“有意味的肖像”、“平凡生活中的趣味”……一系列极具个性化的作品,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谢森教授告诉记者,课外课题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去感受生活、感受艺术和表达自我的空间,使学生逐步明确个人的审美倾向和艺术发展方向,也为毕业创作打下良好基础。

记者看到研究生唐勤的毕业作品《生活日记》,本来两个不同的空间,却被放在同一个画面上,让人浮想联翩,产生“繁花深处觅沉香”的感觉。从本科三年级起,她就对如何表现都市女性小资生活的课题非常感兴趣,如今的她已能娴熟地运用画笔表现自己的风格,并且圆满完成了毕业创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