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着中国亿万农民的期盼,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在当前的形势下,这份文件将带给农民哪些实惠,对现有财政支农体制将进行哪些新探索?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财政学领域的专家学者。
较大增加“三农”支出:降低成本、扩大需求
刚刚过去的2008年,预计中
相比过去,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相关内容中,作了更为细化、更为具体的要求。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主任白重恩教授说,从文件中可看出三个特点:
一是注重降低成本。文件明确了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明确“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此外,文件还明确加大良种补贴力度和范围,提高补贴标准――由政府出钱,减少农民自己的投入,这有利于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注重增加需求。文件提出“要扩大国家粮食、棉花、食用植物油、猪肉储备,2009年地方粮油储备要按规定规模全部落实到位,适时启动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鼓励企业增加商业收储”。同时,文件还明确了一系列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明确“对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实行优惠信贷政策”、“扩大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范围”等――这些举措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农业的冲击。
三是注重直接补贴,给农民群众“真金白银”。目前我们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种粮补贴;二是良种补贴;三是购买农机具补贴;四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据专家估算,去年,这些补贴共有1029亿;今年预计会增加到1200亿元左右,这将会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今年,各类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每斤提高0.11元左右。可以算一笔账,我们去年是10570亿斤粮食,如果每斤提加0.11元,农民在粮食上的收益就可以增加1100亿元。
推进省直管县改革:规范支出、提高效率
当前,国家财政收入已突破6万亿元。然而,相比国家财政的雄厚,县乡级财政显得困窘。少数地方的财政干部甚至这样形容:“国家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稳稳当当,市级财政摇摇晃晃,县级财政哭爹叫娘,乡级财政精精光光。”
有关专家指出,这与我国财政体制本身有关。“而此次中央一号文件在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方面有所突破。”贾康说。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
专家分析,“乡财县管”,有利于缓解县乡财政困境。县乡财政困难最根本的原因,一个是“人”、一个是“债”。规范乡镇的收支行为,可以堵塞乡镇乱支出、乱进人的漏洞。“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税费改革仅仅规范了乡镇收入,更重要的还要规范支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乱摊派、乱收费问题。”白重恩说。此外,“乡财县管”是地方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县级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向乡镇延伸的需要,有利于为重构县乡两级行政管理体制探路。
同时,探索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意义重大。专家分析说“省直管县”其核心内容是将收入考核、转移支付、财政结算、资金调度、项目申报直接到县。改革的基本目标是确保县乡工资正常发放,有效控制县乡债务,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这有利于保证省对县的‘输血’能及时、快速、完全地到位,并为财政体制的扁平化和‘减少行政层级’的配套改革提供经验,铺垫前期条件。”贾康说。
解决农民实际困难:注重实效、着眼长远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剧,中国农村、农业、农民发展需要破解种种难题。尤其是伴随着沿海许多外向型企业裁员力度加大,已大约有2000万名农民工失去工作返乡。
今年的一号文件专门就“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了制度安排。白重恩分析,解决当前农民工问题要与当前城镇化的大背景结合起来,有三个关键:一是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让农民有条件从土地中出来;二是要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让他们有能力进城找到更好的工作;三是要增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应该说,文件在这三个方面都进行了很好的制度安排,既立足于解决当前实际困难,又着眼于构建长效机制。”白重恩说。
此外,今年的一号文件明确,2009年起对中等职业教育、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乡、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进下加大投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和水平。并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专家指出,这些政策都着眼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目标明确,含金量高,操作性强。有关部门应该严格执行这些惠民政策,切实做到资金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
探索政策性农村金融:财政引导、四两拨千斤
长期致力于政策性金融研究的贾康表示,此次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地方可成立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同时还明确“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探索赔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这些规定意在探索发展新的政策性农村金融,意义重大。
贾康指出,在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对于农村和“三农”问题有了系统性的指导性意见之后,各方面都认识到需要进一步支持“三农”。“但是我们在运行中可以看到,各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对这些事项的运行机制并不完备。有些金融机构确实出了钱,也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决策程序,但是它的资金运用完全不是它的运行机理可以长久支撑的。因此,必须打造规范性的政策性金融体系。这就要建立一个风险共担机制,使财政实现可持续介入。”
贾康认为,有了这样一种风险共担机制,在市场一线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企业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和财政之间,就可以形成一个政策性金融概念下必要的“政策性定位、市场化运营、专业化管理”的中间地带。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当中,很多优化结构实现政策倾斜的事情,比如扶助“三农”、扶助中小企业都可以运用这样一个政策性的融资体系,这个体系的好处就是可以明显提高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益。
此次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有条件的地方可成立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正是表明我国将探索政策性农村金融的路子。这种机构以市场化运营的面目出现,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水平,可以使我们少花钱多办事,可以有效连通财政后盾,使资金真正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真正使财政资金的引导效果传导到市场主体,给市场增加信心,同时促进中国金融走向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