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军营里走出来的农艺师

2009-02-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毕玉才 特约记者 刘勇 我有话说

周晓东(右)陪同小麦育种专家杜振华在试验田里。(资料照片)

中央一号文件第六次锁定“三农”,而且明确要求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周晓东的心气儿,像小阳春的

气温,一天高过一天。

2月3日上午,在堆满了小麦种子的家里,他掰着手指头和记者算:“我去年种的头茬小麦平均亩产400公斤,第二茬水稻平均亩产413公斤,如果辽宁现有1000万亩水田都推广小麦、水稻一年两熟,每年可增产小麦近40亿公斤。”

19年前,周晓东是沈阳军区某部一个普通的退伍兵;19年后,他的名片上印着沈阳金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艺师。经过19年的努力,他把自己的业绩镌刻在希望的田野上。去年他在辽宁试种的春小麦、水稻一年两熟获得成功,今年年初,他选育的“铁杆小麦、沈春20-2”因增产水平显著跻身国家审定的新品种。“草根”周晓东因而被人誉为“军营中走出来的农艺师”。

除非你一亩地打二亩粮

1990年,周晓东脱下军装,回到沈阳市郊老家。他猛然发现昔日村庄周围大面积肥沃的农田和绿油油的庄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楼和厂房。在部队里搞了3年种植的他不禁眉头紧蹙:中国本来人多地少,没地方种粮食,将来吃什么?村民看出了他的忧虑,无奈地说:“咋办?除非你一亩地能打出两亩地的粮来!”没想到,无意中的一句牢骚话,让周晓东为之奋斗了19年。

没有基础,他就从头学起,直到如今,沈阳农业大学、农科院,甚至海南、四川等地的农业专家仍然记得当年那个“百问不倦”的退伍兵。周晓东的朋友们也清晰地记得,他家花盆里种的是麦苗,桌上摆的是麦种,地上堆的是麦穗。暑去寒来,一年四季他和小麦捆在一起。春天,他蹲在试验田里一笔一笔地记录试验数据;夏天,他戴着草帽拿起镰刀和专家一起给自己的小麦品种测产;秋天,他背起行囊到海南、四川等地进行南繁加代;冬天,恰是周晓东如饥似渴的求学季节。

微波炉烤出“铁秆小麦”

小麦育种的难度在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丰产性好的抗病性差,抗病性好的丰产性差、抗病性丰产性都好,麦秆的强度又不够。周晓东想到了航天育种,可是当时能够进行航天育种的只有少数西方大国,中国才刚刚起步,周晓东虽不敢奢望“上天”,却没有停下追逐梦想的脚步。

能否在地面上模拟太空环境搞一次尝试?于是,他大胆地想出了用微波炉辐照种子进行变异试验。首先对家用微波炉进行了改造,然后把几百份不同类型的麦种放进微波炉,经过时间不等,不同剂量照射后,将种子取出,种在花盆里。奇迹出现了,种子在射线的作用下发生了变异。过了一个种植周期,被微波处理过的麦种经过了发芽、出苗、拔节、抽穗,成熟等过程,长势良好,而且产生了一些小麦变异株,茎秆变矮了、变粗了,麦穗比过去大了四五倍,抗倒伏性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微波炉里烤出来的“铁秆小麦”经过筛选后,就是“沈春”系列高产小麦新品种的雏形。

六七月份的黑龙江试验区,麦浪滚滚。中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杜振华正率领国家小麦区域试验专家组进行检查验收。当他走到“沈春”试验田时,扭过头问身边站着的一个年轻人:“这些材料是哪个单位的?”周晓东忐忑不安地回答:“是我们的。”“过去怎么没见过你?矮秆、大穗、抗病,农艺优良性状这样集中的好试验材料,我还是第一次见过。”周晓东心里的一快石头当即落了地。2006年11月,在农业部专家关于中国小麦现状、发展及科技创新问题报告中,周晓东和他的“铁秆”小麦榜上有名。

我最不愿看到一麻袋钞票买不到一麻袋粮食

航天育种是周晓东的多年梦想,这梦想随着中国卫星的一次次升空而逐渐变成了现实。

2004年10月15日,搭载着由周晓东选育的13个品系54克麦种的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顺利从太空返回。从此,周晓东搭上了航天育种的“飞船”。目前,他已经把太空小麦的优良后代,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选出适合东北春麦区小麦新品系1000多份。

2005年六七月间,黑龙江省克山县遭遇百年一遇的大雨,降雨时间长达78天,全县小麦倒伏面积达98%以上。但在克山农场周晓东的试验田里,150亩小麦迎风挺立,成为北大荒的一道风景线。“沈春20-2”小麦平均亩产达到840斤,9月12日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

黑龙江农业科学院克山小麦研究所所长、国家小麦区域试验北方主持人邵立刚看完现场后兴奋地说,“铁秆”高产小麦的“出炉”,对改良东北地区未来春小麦品种、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周晓东打破了按部就班的常态思维模式,选出了目前世界上生育期最短的“辽春10号小麦”和早熟4至5天的“沈太3号”小麦,实现了辽宁一年两熟种植模式的重大突破。

业内很多人不愿意研究小麦育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农民第二年可以留种。这样,农民得到了实惠,育种单位形不成小麦种子每年的垄断经营,效益低下。为什么周晓东一直乐此不疲?他说,小麦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可以保存10年不变质,是其他粮食无法替代的。我最不愿意看到一麻袋钞票买不到一麻袋粮食的局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