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笔墨总关情

2009-02-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杜滋龄 我有话说

 

杜滋龄,1941年生,就学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研究生班,曾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主任、教授,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笔墨生涯,片片纸间,万里河山,豪情书写,崇尚精神,一画开篇。

石涛画语录曾言:“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其中“受”即是深入生活,亲身感受生活与自然作用于人的心理反映,以真心真情去接受、去认识、去热爱、去焕发创作的灵感。

实践经验使我深深体会到,画随代迁,技有不同,要善于把传统中国画富于生命的东西提取出来。优秀的传统来自生活,并由艺术家给予它艺术的再创造,才能是具有艺术人性的作品。我不喜欢在画室苦苦地练习和想像,亲近自然,走近生活,带给我无比的精神力量和创作的喜悦,带给我情感的抒发和绘画技巧的启示。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是画家的老师。生活本身不是艺术,要把现实生活、现实人物推到艺术的境地。艺术家要辩证地处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把生活升华为艺术,使生活因艺术而丰富美好,让艺术因生活而博大厚重。

我们不能只当照相机,不能只当复印机。我们要以情感的“情”来带动我们的创作和主观情感的转化,意境的深化是艺术的灵魂所在。艺术境界不是对社会生活及自然景观简单的反映、机械的照搬,而是能动的反映,必须熔铸进画家的思想和情感,才能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画家的眼睛应该更加锐利,要具备比一般人更敏锐的艺术感觉。花鸟画和山水画要强调意境的描绘,人物画要强调神态的传情。中国画的写意,从文字分析可一目了然,是写心境,写心中的情感。“写意”写出自然之中以一当十精妙之处,才能打动观画者的心,从而做到观者与画者心心相印。

在中国画创作的艺术构思中,伴随笔墨的表现,那些显示出个性活力的人物本身,往往最能激发人的创作激情。那被阳光或风雪映出的每道轮廓线和被笑容生出的每道皱纹,都使我们更激动地去创作。一笔一画既是人物外在特征的表现,也是变瞬间为永恒美的情感抒发。

中国传统艺术似汪洋大海,五千年的文化积累,求得沧海一粟,即可得其点滴恩惠。中国画技法好似滑冰之技巧,滑到转弯处,即可超前,但不知此运动技巧妙处,难能超前一步。悟到“意”之理,可谓有望向前,理之确立,定要传统文化之蒙养,非不能再进一步。一点一滴营养,可谓一步一个脚印。

艺术创作中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是至关重要的。所谓“感人心者,其先乎情”。对人、对生命的情感投入,是创作的成功要素。“情感”推动着想象和理解,从而构成了新的意境。

纯粹而高尚的人文情怀是民族的、人性的,由此而发,我们的审美观念就必然落在中华民族的着眼点上。无论画家吸收何种艺术形式和风格,都要坚持民族性、时代性。这才是我们中国画家高品位人文精神的延续,也是文化素质、艺术素质和民族情怀的关键所在。以民族性和时代性结合的人文精神,必定提升艺术创作和审美境界。

艺术来自生活,也要面向大众。当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考虑到大众的喜怒哀乐、人们的社会活动趋势和社会动力,就能秉承“以人为本”的精神,创作出和人民大众心贴心的作品来。

(标题书法沙英男)

喀喇昆仑雪域情(中国画)杜滋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