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印象中,新近当选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的李前宽,是一位能将主旋律电影拍得“好看、真实”的著名导演。几十年来,他的《开国大典》、《决战之后》、《重庆谈判》等革命影片以雄浑的史诗风格、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广受称道,给观众留下了美好回忆。那么,成为影协新的“当家人”之后,他考虑最多的是什么呢?
接受记者采访时,性格率真的李前宽没有炫耀自己作为艺术家的诸多业绩,也没有信誓旦旦地描述美好未来,而是对当下中国电影的状况充满忧虑。他说,中国电影数量不断攀升,而质量上乘之作显得太少;中国电影创作队伍日渐庞大,而能被称为艺术家的导演、演员却不成比例;中国电影院线虽然发展迅猛,但是4000块银幕总数、平均数十万人才拥有一块银幕的现实还无法和电影大国数万块银幕、几千人分享一块银幕的状况相比;中国电影虽然在世界上获奖不断,但是真正能够进入欧美主流院线,能够从展映到放映的影片寥寥无几;中国电影创作上已经在改变观念,但是不少影片还流露着“缺钙”的特征,经不起细致推敲,尤其是一些影片丢失了民族传统和民族意识,根本就没有用中国人的目光审美,在一片繁荣的电影市场上,靠炒作、运作出来的电影尽管拥有了票房,但是难以成为永远的经典。
为了改变现状,李前宽正在不懈地努力着:“万映计划”是他在影协基金会时做的一项公益事业,万县联动,让优秀国产电影走进老、少、边、穷地区,如今这项工作还在推进;“港澳台展映”让内地和香港、澳门、台湾的华人电影不断交流,吸引了海外片商的目光,为国产电影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亚洲电影节”在他的倡议下,将成功落户香港,为华语电影走向世界铺设道路;举办各类学术研讨,集思广益,推介好国产优秀影片,让主流电影占据主流市场也是李前宽关注的事业。
“主流电影在市场上声音太弱,甚至遭到一些媒体的恶意攻击,在某些舆论阵地上,好像拍主旋律就不是艺术是政治,而那些充斥着扭曲的所谓性、人性的影片却被戴上了艺术的桂冠。一些平庸之作极尽炒作之能,覆盖了主流电影的真正风采。”李前宽说,他要大力倡导健康的艺术评论,为优秀国产电影加油打气,让影协成为学术之家。与此同时,李前宽还在为改善老艺术家们的生活品质到处奔走。他深情地说:我们是看着这些老艺术家的影片成长起来的,他们留下了经典,却没有挣到钱,现在能挣钱了,他们却拍不动了。如何让这些为中国电影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安享生活也是影协应该做的分内事,是“家”中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