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丛欣竹:情系体育音乐

2009-02-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罗京生 我有话说
因为两次参加北京申办奥运会的经历,丛欣竹让人们知道了她,也让她与体育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1993年,不满14岁的丛欣竹作为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女子合唱团的一员,随北京奥运申办代表团前往蒙特卡洛参加国际奥委会投票选举2000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的活动。9月23日投票那一天下起??细雨,丛欣竹与11名小伙伴冒着淅淅雨

丝,在露天用英文一遍一遍唱着《奥林匹克颂》和《好运北京》等歌曲。北京以两票之差落选后,小姑娘们认为是自己歌唱得不好,没有打动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心,都伤心地哭了。丛欣竹说:“从那一刻开始,体育歌曲及音乐就成为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情愫。”后来她报考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提交的作品标题就是《9・23》。那是她音乐生涯中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虽然说不上有什么专业作曲技术含量,但主考老师却说从作品中听到了雨声、激情和忧伤。

2001年初,丛欣竹得知北京要第二次申办奥运会,她用了一个不眠之夜,完成了第二部体育音乐作品――歌曲《新北京新奥运》,当年参加蒙特卡洛申奥投票的12名小姑娘从全国各地甚至国外赶回北京,参加了这首歌的录制。后来,北京奥申委特别委托时任《申奥专刊》语言顾问的英国资深记者莱斯利・查尔顿(LeslieCharlton)为这首歌填写了英文歌词,并制成CD唱片,以丛欣竹个人的名义寄送给各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和国际体育单项组织的主席。土耳其的国际奥委会委员柏亚特利在听到这首歌后说道:“这样感人的申办故事应当让全世界的人们都知道。”

从莫斯科第二次申奥回京后,丛欣竹又接到美国2002冬奥会组委会的邀请,作为中国奥委会推选的5名火炬接力手之一,赴美国洛衫矶参加盐湖城冬季奥运会火炬接力活动。组委会在给她的邀请信中写道:“你的当选并不是因为你的运动能力,而是你对奥林匹克事业所作的贡献。”回京后,丛欣竹为我国夺得第一枚冬奥会金牌特别创作了歌曲《晶莹的梦》,并为同去美国参加火炬接力活动的好朋友――悉尼奥运会羽毛球冠军龚智超的传记创作了同名歌曲《美丽的超越》。同年底,丛欣竹获得“第五届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提名奖。

2003年,北京奥组委面向全球征集北京奥运会主题歌,丛欣竹创作的《人类竞赛》从数百首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一批官方获奖推荐作品。为了创作这首歌曲,丛欣竹搜集了历届奥运会主题歌的乐谱,认真研究它们的音乐风格与创作技法,从而创作出一种既具有世界性音乐语言及中国特色,又富有体育精神气质的、朗朗上口的大气旋律。丛欣竹还邀请了日本著名音乐家喜多郎先生为作品进行编曲工作;我国著名词作家杨涌先生和丛欣竹一同创作了中文歌词,莱斯利・查尔顿先生再次为这首歌填写了英文歌词,并按照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的理念为作品取名《PEO-PLES'GAMES》(意为“人文奥运”)。就在这篇稿件采写过程中,丛欣竹得到从英国传来的噩耗:75岁高龄的莱斯利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月初在英国去世。丛欣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希望有一天能通过媒体,将这位英国老人与我共同创作中国体育音乐的动人故事告诉大家。”

如今,丛欣竹已是一个三岁可爱小女孩的妈妈,并在北京奥运会举行前夕获得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专业博士学位。但是她并不满足于填词作曲,而是选择了一条充满未知风险的道路――打造和推广具有国际竞争力及中国特色的体育音乐产品。她的目标是:为不同项目的运动员量身定做符合比赛需要的竞技体育音乐作品;为各个运动队创作能够体现运动员风采和精神面貌的队歌;同时建立一个拥有独立版权的体育音乐曲库等。她说在大量的经典体育音乐作品中,她最喜欢上世纪中期在我国风行的《运动员进行曲》和亚特兰大奥运会闭幕式的主题歌《T he Pow er of T he D ream 》(梦想的力量),因为这两首作品将体育精神与音乐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健康向上,超越梦想,让人充分感受到了体育和音乐所带给人们的精神上的激励与享受。丛欣竹说:“在我小的时候,很幸运能够两次参加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活动,是国家给了我这种其他孩子和同龄人所没有的宝贵经历。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我有义务以自己的专业及特长报答祖国。我不知道我的选择最后能否成功,但是我一定要尝试一下,我把它看成是我对祖国的回报。”

图为丛欣竹与莱斯利、杨涌在2003年奥运歌曲颁奖晚会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