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苏州2月10日电桃花坞街道居民自发签订《爱河护河三包责任书》、彩香新村老居民陆阿爹等邻居连续多年扶送盲人老冯上公交车并安排好座位……苏州市创建直至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也就是苏州提升市民文明素养的过程。经济“先行”的苏州人,更加具体且深刻地感受到,人的文明素养决定了城
2006年4月,苏州市率先出台“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等“四大行动计划”。在“计划”中,苏州结合“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城市精神塑造”、“文明素养培育”、“发展能力提升”、“新苏州人融合”等十大工程,藉此帮助市民加快提高文明素质。
苏州为市民建起了高标准的“文化殿堂”。除苏州市图书馆、苏州博物馆新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之外,去年11月初,作为苏州市2008年实事工程之一,苏州美术馆新馆、文化馆新馆、名人馆三馆同时奠基,预计2010年对市民开放。2007年,苏州教育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基本现代化,与此同时着力“拉长短板”,推进村小现代化建设工程,通过义务教育达标、村小“校校通”、优质资源创建和科教兴镇等措施,使农村面貌从“年轻一代”发生喜人变化。
苏州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实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计划》,每年全市为此投入的资金超过500万元。着力构建具有苏州特色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工作格局。其中,“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和“苏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分别于2006年、2008年获得“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一等奖,成为全国唯一两次获得“创新案例”一等奖的城市。
截至2007年底,苏州各市、区均设有1至2所社区学校、1所老年大学;到“十一五”期末,城区居民户年科普教育接受面达80%,90%的社区、65%的行政村建有全民健身点。一连串数字,是苏州提升市民文明素养的行动果实,也是苏州市民幸福指数提高的“佐证”。
全国文明城市(区)巡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