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珍爱环境 珍爱生命

2009-02-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炳成 我有话说

奥地利的水晶项链举世闻名。奥地利人以制造首饰般的精细,保护他们的雪域高原,使之如同水晶项链一样,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奥地利是欧洲著名山国,东阿尔卑斯山由西向东,横贯全境。山区中央地带,耸立着许多3000米以上的高峰,高峰山顶终年白雪皑皑,冬季滑雪因此成为奥地利最吸引人的旅游项目。冬季假如不下雪,

对于奥地利旅游业和国民收入都将会是灾难性的。

2008年冬天对于奥地利人来说是幸运的。初冬时节,一场大雪如期而至。雪霁之后,我随中国新闻代表团来到奥地利考察环境保护。在奥地利联邦总理府新闻局的安排下,我们从维也纳出发驱车西行,登上雪域高原,来到东阿尔卑斯山中央地带的高特劳恩国家公园。这个方圆1800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横跨萨尔茨堡、蒂罗尔、克恩滕3个州。公园内雪山高耸,海拔3797米的全国最高峰大格洛克纳山就在其内。我们的落脚地米特西尔镇是国家公园萨尔茨堡州境内的管理处所在地。管理处是由欧盟、奥地利联邦、萨尔茨堡州三方投资1100万欧元兴建的,它除了负有管理职能外,还办有“国家公园世界”展览馆。在热情的管理处长沃尔罗的陪同下,我们踏过厚厚的积雪,走进展览大厅。整个展览分为地形地貌、地质、动物、森林、水资源、冰川等6个馆。现代化的声光电和实物展览,向观众生动展示了公园的全貌和滑雪等旅游活动地,同时又宣传了国家公园建设的核心理念:保护与利用相结合。解说人向我们介绍,为了使纷至沓来的游人不至破坏环境,整个园区分为三大块:允许人居住的外围区、不允许人居住的核心区以及不允许人进入的特别保护区。在地质馆,我们了解到,此地出产绿宝石,相传当年英国女皇皇冠上的绿宝石就来自此地,而且被认为是唯一正宗的。现如今,为了保护地貌和矿藏资源,政府规定除科研活动外,不允许开采宝石,而且科研活动所获取的宝石,首先要由当地博物馆收购。终馆前的最后一件展品是冰川变化的演示。一个类似驾驶盘的装置带动壁挂的液晶显示屏,观众转动驾驶盘,阿尔卑斯山地区最大冰川从两千年前到2007年之间的变化状况在显示屏上一目了然。充分发育的冰川是奥地利雪域高原的一大特色,展览设计者把随着年代演变气温逐渐变暖、冰川逐渐缩小的演示作为终场节目献给观众,其目的显然是在提示每一个参观者,尤其是奥地利人在走出展馆时不要忘记环境保护。

米特西尔之夜,我们住在一座半山腰的家庭旅馆里。热情的旅馆主人称我们是他接待的第一批中国客人。清晨,推开木门,站在阳台上向外观看,一个银装素裹的美丽世界呈现在眼前。黎明的灰蓝天色和连绵雪山顶衔接在一起,晨曦透过云层,投射在雪山上,映衬出高山的雄健。山腰以下,挺拔的杉木林连成一片,为雪山系上一条望不到尽头的深绿色腰带。山谷里莽莽雪原之中,散落着一幢幢原木结构和大坡顶的村舍,恬静安详。白雪、绿树、黄木房,如此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美。我想起中国作家冯骥才的《乐神的摇篮――萨尔茨堡手记》中的一段话:“这片天国般的风光实际上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冬天时大雪蒙山,这压力来自滑雪爱好者;夏天里冰雪融化,带来压力的是游客。每年冬天,单是来到滑雪胜地萨尔巴河新格兰特镇的滑雪爱好者就有120万;到了夏天,只是弗歇尔湖的游客就在50万以上。可见,旅游收入已经关系到这些地方的经济命脉。至少60%的经济收入直接来自旅游与滑雪。”“但他们决不会毁掉自己的家园,换成现金。比如那种方便游客却破坏景观的缆车,自1922年以来就没有再建新的缆车线路。另一方面他们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不再吸引更多的游人到这里来,也就是始终要把游客的数量限定在可以良性运行的范围内。”这段话生动而具体地表现了奥地利人在商业利益和保护环境发生矛盾时所采取的态度。眼前的原生态美正是奥地利人不惜牺牲眼前利益,精心呵护雪域高原而得来的。

克里默尔瀑布是参观国家公园的最后一站。冬日的瀑布虽然没有夏日那般喧哗,但飞流直下的动感和雪原的静谧相反相成,倒也成就另外一番风味。这个据称为欧洲地区落差最大的瀑布,曾有过水电开发的动议,但因为老百姓反对,作为自然景观保护起来。据奥地利有关官员介绍,经过全民公决,在奥地利,不仅核电,连水电也都在禁止之列。

返回维也纳的路上,随着东阿尔卑斯山腹地渐行渐远,雪域美景逐步离我们远去,但两日来的参观印象却镌刻在我们的脑海里。神奇而美妙的雪域高原是上帝慷慨地赐给奥地利人的,也是奥地利人百般呵护才得以完美保存的。其实,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又何止体现于呵护雪域高原呢。我想起到奥地利的第一天,维也纳市议员、环境委员会主席瓦朗丁先生向我们系统介绍地处平原的维也纳市在大气保护、水资源利用和污水处理等方面的情况,想起街头整齐摆放的五种分类垃圾桶,想起在普发费努垃圾处理厂看到的通过垃圾焚烧为居民集中供暖,同时又对焚烧中产生的有害气体进行了无害化处理的先进技术,维也纳这座音乐名城为什么空气清新,成为欧洲人均二氧化碳年排放量最低的城市?就是因为这里的奥地利人像珍爱洁白的雪域一样珍爱城市。

思绪像流水一样汩汩流动,不觉间,车轮已驶进维也纳市区。多瑙河静静流淌,穿城而过。奥地利人说,他们也不明白,为什么施特劳斯笔下,多瑙河会成为蓝色。的确,阳光下的多瑙河不是蓝色,但却是洁净透明的。奥地利人凭着自觉的环保意识和先进的环保技术,创造了像水晶一样晶莹剔透的雪域和水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