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应科学看待美俄卫星相撞

2009-02-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吕贤如 我有话说

如何科学认识并正确对待美俄卫星相撞?我国权威卫星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朱毅麟今天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此次是一颗工作卫星与一颗废弃卫星相撞

朱毅麟说,对美俄卫星相撞不可忽视,也不必惊慌,要科学分析,正确对待。

谈起此次美俄卫星相撞,朱毅麟说,俄罗斯的是一颗废弃的不再受控的卫星,美国的是一颗工作中的在控卫星。废弃的卫星在太空中按一定轨道飘荡;而工作卫星则在地面监控下运行。如果地面发现工作卫星可能与其他卫星或太空碎片接近时,就会调整轨道,躲开碰撞。如果一方是太空垃圾,就需要工作卫星执行规避。

目前工作卫星之间碰撞的概率几乎为零

目前工作卫星的分布状况怎样?出现相撞的概率有多大?朱毅麟说,自从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以来,如果地面发现工作卫星之间的距离有可能小于50公里,就会及时调整距离,采取规避措施,拉开工作卫星间距离。所以,现在太空中的工作卫星虽然有800多颗,其中静止轨道工作卫星为两三百颗,但它们发生碰撞的概率几乎是零。

威胁卫星的主要是10厘米以上的空间碎片,这种碎片目前平均几百立方公里才有一片

废弃的卫星是太空垃圾的一种。朱毅麟说,太空垃圾学名空间碎片,主要包括废弃的卫星、用完以后的末节火箭、抛弃的零部件、卫星和火箭爆炸后形成的碎片。这次俄罗斯的那颗废弃卫星就是一个大碎片。

朱毅麟说,对卫星可以造成威胁的,主要是直径10厘米以上的大空间碎片,目前约有9000多片。听起来很多,其实密度很稀,平均几百立方公里才有一片。好比几百条鱼分别从浩瀚的太平洋东海岸和西海岸出发,要想会面很难。碎片分布不均匀,在静止轨道、近地轨道等常用轨道上相对较密,平均几十立方公里有一片。即使卫星突然爆炸,炸成几百个碎片,也会很快散布开。太空垃圾更多的是直径10厘米以下的碎片,包括几毫米、几微米的粉末状碎片,有几十万乃至几百万片。它们对航天器的冲刷、摩擦,可以造成舷窗划痕、外露的望远镜头和太阳电池片的磨损,降低它们的效能,但不会严重影响卫星正常工作。

目前主要防范措施:加强跟踪、注意规避

该如何防范工作卫星与废弃卫星相撞的事件发生?朱毅麟说,废弃卫星按其所在的轨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处在3.6万公里地球静止轨道上的废弃卫星。航天专家公认的解决办法是:在卫星寿命终止前让其离开静止轨道。另一类是处于离地面300公里至800公里的近地轨道的废弃卫星,航天专家公认的解决办法是:在其寿命终止前,采取离轨措施,将其降至距离地面约200公里的低轨道,使其较快落入大气层焚毁。但使卫星离开原来的轨道,要耗费推进剂,缩短卫星工作寿命。所以实行起来有一定难度,尚未形成法律。

为确保载人航天器安全,朱毅麟说,当前可行的措施,还是加强对包括废弃卫星在内的空间碎片的跟踪、观测、规避。对于无人卫星,则无须采取防护措施。

(本报北京2月13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