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城文明风 满目和谐情

2009-02-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昆 通讯员 于敏 我有话说
金风玉露正佳期,绿城又载盛誉归。1月20日,壮乡首府南宁再次聚集四面八方的目光――“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花落邕城。

从“全国卫生城”、“联合国人居奖”到“全国文明城市”,一枚枚沉甸甸的奖牌,记录着南宁锲而不舍的超越与升华,更承载着她以辩证思维统领文明创建,孜孜不倦追求文明的历程。

坚守和创新:咬定文明不放松

南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已有十多个年头的历史。早在1994年,南宁市就做出了“创三城”的决定――举全城之力,争创全国“卫生城、双拥模范城、文明城”。

在拿下前面两座“城”的牌匾后,南宁却在2005年与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失之交臂!

有问题,就正视;有差距,就迎头赶上。

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都“咬定文明不放松”,对“文明创建”工作一把手抓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规划实施到底。他们经常深入商场、车站和社区等地,检查创城工作或专题调研。

社区居民、中小学生、驻地部队官兵也都行动起来,争做文明城市的维护者、建设者和示范者。

坚守,还要创新。借助科技创新,南宁不断提升着城市管理和文明创建水平:建立了全国第一套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将110、119、120、122统一在一起,接警响应速度仅为2秒;建成的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呼叫中心,实现了市民在公共服务领域与政府的“一站式”沟通;2007年8月,南宁正式投入运行“数字城管”系统,整个城市浓缩为一个井井有条的“家”,“家”里设备坏了,墙壁脏了,相关部门都能及时发现,尽早处理。

点和面:绿城处处皆有情

望州南,南宁一个普通的社区,这里的居民大多是旧城改造的拆迁户,生活并不宽裕,但街坊邻里之间“衣食住行能帮就帮,求学就业能帮就帮,扶贫济困能帮就帮,大事小事能帮就帮,能帮一点就帮一点”。

望州南社区的实践,让南宁市委、市政府深刻地认识到:典型在文明创建中具有特殊的作用,要让“盆景”变成“花园”,把一个社区的精神扩展为一个城市的财富!

2007年,南宁市委发出“向望州南社区学习”的号召,“能帮就帮”这一朴素的守望相助精神,逐渐走进几百个社区居民的生活中,成为一种城市精神。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在南宁各采血点,都能看到排起长龙等候无偿献血的市民。仅仅两天时间,全市就采集到1600多人的血液,相当于平时采集量的5倍!

万紫千红春满园。南宁市目前已形成以青年志愿者协会、党员义工队伍、爱心小分队等为主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志愿者人数达50多万人。

软和硬:文明创建益民惠民

在园湖南路葛塘巷,记者看到,这里绿树成荫,花草摇曳。附近的居民在使用巷口的健身器械锻炼,孩子们在灌木丛中打闹。而一年多前,这里还是一条臭水沟。

在绿城,共有669条这样的小街小巷经过改造,64.4万居民从中受益。“创城不单是为争一块牌子,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一项民心工程,让群众尽享文明创建的成果。”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车荣福多次强调。

为了实现“共建共享”这一目标,南宁市开通就业援助呼叫系统,直接带动了城乡20多万人就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97个,服务面覆盖率为84%;建立“爱心超市”275家,定期免费提供给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

“文明创建”这个抽象的概念,由此变成了600多万市民享受到的实惠,变成了“情为民所系”的生动实践。

在“创城”中,绿城也不乏敢于“碰硬”之处。200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城乡清洁工程”在南宁层层推进,前所未有的“问责制”也随之出台:对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不重视、不努力、不作为的单位,要追究领导责任!

这绝不是走走过场而已。青秀区7名处科级干部此间因执行不力,2人被调离原工作岗位,2人受到免职和撤职处分。

“软”处传情,“硬”处着手。正因如此,一幅让市民安心舒心的生活图景,才能在绿城徐徐展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