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早在1895年就提出了发展科学,提高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必须和振兴中华紧密联系起来,“故欲我国转弱为强,反衰为盛,必使学校振兴,家弦户诵。无民非士,无士非民。而后能与泰西诸国并驾齐驱,驰骋于地球之上。”
这段话说得多好啊!充分说明了科普对于振兴中华具有极端重要性和急迫性。在这样的形势下,严复首先在1898年翻译了第一部国外的科普作品赫胥黎的《天演论》,鲁迅也从1902年开始介绍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的作品。五四运动提出中国需要“德先生”的同时,还迫切需要“赛先生”,就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了。当时的梁启超、胡适、丁文江等有识之士纷纷站出来,举起了倡导科普的大旗。商务印书馆王云五、周建人主编的《万有文库》,开明书店夏?尊、叶圣陶主编的《开明少年丛书》和《开明青年丛书》等,都是提倡科普教育的先锋。
新中国建立后,在当时“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竺可桢、茅以升、严济慈、梁思成、裴文中、华罗庚、贾祖璋等许多科学家以及高士其、董纯才、郑公盾、温济泽、叶至善、王国忠、章道义等许多科普作家和宣传家,从各个方面积极推动少儿科普发展,出版了许多好作品,形成了一个高潮。上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科普和其他科学文化事业受到严重干扰,坠入了一个低潮。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十届三中全会以来,少儿科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一批批新人新作推出来,形成了新的高潮。
在这里需要对少儿科幻说两句。作为科普的一部分,少儿科幻也担负着同样的科学知识普及任务,不同的是通过幻想故事的形式来体现。其中一些的知识含量很充分,属于“重科学流派”,所含有的知识成分自不待言;有的具体知识成分比较少,以活跃少年儿童思维为目的,也从另一个侧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不能完全一笔抹杀。建国之初,以郑文光、童恩正、肖建亨、迟叔昌、叶永烈、金涛等为代表的作家和作品就是少儿科幻的佼佼者,值得再次推荐。
湖北少儿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入选的包括中外最知名的科普作家及其代表作,涵盖之广,内容之精,令人叹为观止。这些作品经过了时间的严格考验,几乎每篇都是传世经典之作。过去许多孩子阅读这些作品,得到很大启发,由此步入了科学殿堂,成为科学工作的栋梁。孩子们总是一代代出现成长的。对今天新生的一代而言,这些作品是陌生的,也是常青不老的,依旧富有重要的阅读意义。需要一提的是,尽管过去也出版过类似的选集,却没有这样厚重全面。这是建国60周年之际,送给中国青少年的最好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