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中取消文理分科:是否可行,有无必要

2009-02-1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集意见以来,在所列举的4个方面20个问题中,“如何改革考试招生制度”、“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内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众说纷纭,积极献计献策。本期特推出专题报道,欢迎大家继续参与讨论。

在高中该不该取消文理分科激烈的观点对立之中,触及到的是考试制度这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高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风向标”

本报记者夏静通讯员张才刚

“怕吃苦莫进此门”、“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两眼一睁,开始竞争”……这些原本属于军营的口号,如今被悬挂于许多高中校园最显眼的位置。

高考强大的“号召力”,使之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风向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集意见以来,在所列举的4个方面20个问题中,“如何改革考试招生制度”、“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与高考有关的内容,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高考,注定是教育改革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

分科之争:不同群体的态度迥异

在江苏、湖北、安徽等省,高中文理分科变得越来越早,有些学校甚至要求学生一进高中便为自己“规划”发展方向;北京目前还没有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计划,2010年新课改高考方案将保持相对稳定。在大体方向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各地“稳”字当头。

就“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一议题,腾讯网做了一个网络调查,吸引26万余名网民投票。结果显示,赞同取消分科的比例接近54%,认同文理分科的比例接近40%,观点对立明显。

在分科之争中,不同群体的态度迥异:专家和老师基本持赞成态度,学生则明显倾向于反对。武汉市育才高中校长游启群认为,取消文理分科是件好事。他说:“理科班学生不学政史地等知识,其知识结构存在缺憾,可能会缺少文化底蕴;而文科生不懂理、化,其思维可能会缺少理性和条理。”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陶梅生说,高中过早进行文理分科,让部分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较弱,大学的通识教育甚至要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补课”。

由于担心课业负担加重,绝大多数学生反对取消文理分科;他们认为,分科有利于自己及早选择今后的发展方向。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取消文理分科,似乎实现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推动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实际上,如果操作不当的话,无疑又会在本已不堪重负的学生头上压上一块“巨石”;从大教育观来看,“全面教育”其实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状态。

在激烈的观点对立之中,触及到的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考试制度。北京一位中学校长表示,现行的高考制度按文综、理综方向设置,在这种状况下,取消文理分科的可行性不大。有些人担心,在高考制度“动手术”之前,贸然取消文理分科只会加重“病情”。

问题的核心十分明了,就在于那一份决定一生命运的试卷;在这份试卷的“裁判”下,学生被区分为人才与非人才。不同的社会群体之所以对文理分科的观点有如此大的差异,就是因为他们充分领教了这份试卷的“威力”;取消文理分科,无疑会从根本上改变“裁判”的方式和结果。

源头之辩:文理分科是否源于课程设置

对于文理分科的源头,有人归结于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他们认为,在普通高中的课程体系中,本来就设有文科课程和理科课程,也就顺理成章有了文理分科。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全面更新课程设置是解决文理分科弊端的关键。

湖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彭水成,是一位有30余年基础教育研究和管理工作经验资深专家。他说:“这是一个认知上的误区。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大体涵盖8个领域,分为15个科目;其中,文科类占30%左右,理科占30%多一点,外语约10%,其他为综合实践类科目。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些都是一个人在社会上使用频率最高的知识,知识安排的结构是相对合理的。”

彭水成认为,从根源上讲,高中出现文理分科是高考调节的效应,与课程设置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因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两大矛盾:其一是学生自身的矛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某个阶段及时确定发展方向是很有必要的;二是考试评价与学习负担之间的矛盾,如果每门课都要考试,学生负担将会很重。高考文理分科,正是这些矛盾调和的结果。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彭水成不同意高中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科;至于由此而来的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他认为可以从降低考试难度入手来解决。他认为,学习的负担与课程设置有关,但与考试命题的难度也是密不可分的。彭水成打了一个比方:命题者增加一个点,应试者为了不至于遗漏,就会画一个圈;命题者画一个圈,应试者就必须找来一个更大的圈;如此不断延伸,恶性循环,使得应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大大超出了教材的范围,学生的学业负担不断加重,成了学习机器,牺牲的是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他认为,要知道,知识的提高,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就像资本积累的过程一样,带有残酷性。

对于这一问题,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徐金山也是感同身受:学生负担重并非高考所致,减负首先要减少教学内容,其次是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最后才是高考对教学大纲的认可,严格按教学大纲的内容命题;基础教育是基础,而不是创新;教育不能行政化,功利性不能太重,更不能急功近利。

必由之路:教育改革应始于考试制度

由于考试评价制度不健全,高考的功能被无限放大,最后发展成了一个戴在中国教育体制头上一道无形的“紧箍咒”:单一的评价手段,不但约束了作为师父的“唐僧”们,也使无数的“悟空”不敢越雷池一步,教育成效大打折扣。

基于减轻学生负担等多种因素的考虑,湖北省前些年取消了全省性的水平考试――会考。此举使文理分科得以更早、更“坚定”地执行下去;广大高中教师和学生唯高考“指挥棒”是从,考什么,学什么,文科生不学理化生,理科生抛开政史地。

许多专家认为,问题的关键其实并不在高考分科是否合理,而在于考试制度本身。高考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凡是对提高升学率有帮助的,无所不用;凡是没帮助的,则弃之如草芥。这也正是高中文理分科虽屡遭诟病,却依然岿然不动的原因。

教育改革,应该从考试制度的完善开始。彭水成反复强调,应该建立与普通高中教育相适应的水平考试制度,区分选拔性考试和水平性考试;一直以来,高考制度之所以引来众多非议,就是因为这一考察评价方式高度重视选拔性考试,忽视了水平性考试。

徐金山则认为,上世纪90年代开始,高中会考承担了这方面的任务,而考生特长则由“3+x”中的“x”体现,结果不尽如人意;应当设置高中学业考试,范围包括“语数外”以外的高中文化课,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加入高考总分;高考的选拔科目考试仍为“3+x”,“x”由大学选择。与此同时,他还建议,根据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不同时段,按不同学校类型,组织不同内容的考试。

还有学者提出,只有考试和录取的分离,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高考的“威慑力”。他们建议,对于考试成绩的运用,可以给大学一定的自主权;在此基础上,推行多元评价体系,高校录取学生,既要靠统一考试的成绩,还要看其在中学的排名和选修课程的情况,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报告等等。

得失之间:考试制度应回归以人为本

有人做过一个简单的对比,在100名中国大学理工科毕业生中,只有1.5个人符合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而在处于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邻国印度,这一数字是7.6个,明显高于中国。这个对比虽然显得有些武断,但也确实让人警醒:我们有必要反思自身的教育体制,尤其是考试制度。

正是因为看到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在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过程中,专家们确定了三个方面的主要目标:一是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二是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三是基本建成人力资源强国。切实促进公民素质的提升,成为教育改革和规划的出发点。

彭水成认为,对于高中教育而言,过去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其功能体现为“双重任务”,一方面为高等院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一方面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后备军。总体而言,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本位思想。现在的高中教育则应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改革目标。高中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为社会公民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都将改革目标指向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核心能力的培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民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有些能力是起关键性作用的;各个国家都希望通过针对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来加强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到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2700万,规模世界第一。但是,人力资源大国并不等于人力资源强国。韩国、以色列、芬兰、瑞士这些“小国”,虽然人口基数不大,但是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很高,因此在世界竞争中占据了较为有利的地位,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人力资源强国”。以瑞士为例,他们推行的是“双元制”教育模式,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得到很好的结合,并没有一味追求高学历。正是有了这种教育理念,才培养出了一大批世界顶级的钟表制造业人才。相对而言,中国的人力资源由“大”到“强”尚需一段时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站在国家整体发展高度拟定的,问计于民的过程又会使其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我们有理由期待,通过《纲要》巨大而超常的动员力,可以解决一些长期以来未能得到解决的重大关键问题,使教育的基本功能得以回归。

广东

多数家长赞成多数学生反对

本报记者张景华

近日,“高中取消文理分科,可不可行,有没有必要”的讨论,在广东引发热议。广东省教育部门专门召开高中及高校校长座谈会,讨论这个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敏感话题。多数教师和家长认为,分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老师认为,分科无过,应试才是祸首。取消文理分科,将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不利于学生个人特长的发挥;而学生则担心“学业加重”。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认为,不管全国也好,广东也好,在高中的教学计划里从来没有分过文理科,只是到了高考备考的时候,学校、老师、学生在客观上会有备战高考的文理之分。因此,从宏观上说,高中教育是不分文理科的,但在某个阶段,每个学校可能会有自己的战略。比如说文科生,高一、高二都得学理科,但在后面的冲刺阶段可能就会集中复习文科。所以,如果完成了教学任务,就不会出现只学文不学理或只学理不学文的情况。

暨南大学校长胡军表示,不但高中要取消文理分科,到了大学都不应过早划分专业。从中学到大学本科阶段,都应以“宽口径、厚基础”为主,不要过早对文理科甚至专业进行划分,至少大学一、二年级应以基础教育为主,到三、四年级再偏重专业教育。今后大学教育应推行通识教育。

有意思的是,多数家长赞成“高中文理不分科”,认为有利于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而多数高中生则明确反对“不分科”。“如果不分科,那高考就要考九门,意味着高中3年要学习九门课程,太苦了。”

“分科无过,应试才是祸首”。广州市一位高中老师表示,高中不分科,必须与高考制度改革进程同步。如果高考制度不改,高中学生面临的仍然是升学的恶性竞争。高中文理分科实际上也缓解了相当多学生的厌学感,让他们重新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正是文理的分科,学校才能根据孩子的自身条件和兴趣因材施教,才能让“偏才”、“怪才”脱颖而出。如果强制性地不分科,真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难而退,中途辍学;也不知会埋没多少人才。

广州市一位重点高中的校长坦言,把民族整体素质下降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情怀的缺失,算在文理分科的头上,是本末倒置。阻碍中国教育发展的祸根主要是没有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据悉,广东已经出台的2010年高考方案,要求每个中学都必须完成教学大纲内的所有内容,遵循教育规律,已没有文理之分。

作为应试教育的产物,文理分科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延续了多年。(资料图片)

山东

做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先行者

本报记者赵秋丽通讯员吕善锟

文理分科几乎是每一个普通高中学生都要面临的重要十字路口。该不该取消中学阶段的文理分科,最近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正在征集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恰恰涉及到这一问题,而这个规划纲要则关系到从今年到2020年整个中国教育的大政方针。

其实早在去年2月份,山东省就已提出,到2011年将在真正意义上取消文理分科。在2月10日山东省教育厅召开的全省普通高中素质教育专题培训会上,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明确表示,山东将于2011年在全部高中学校开齐开足课程,从“按班上课”的传统教学形式转变为“按课上课”的走班制教学,打破文理分科传统。

打破应试怪圈推进素质教育

2008年,山东省教育厅下发了《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试行)》,要求逐步废止传统的文理分科教学的做法。从2008年入学的新生开始,在高中二年级末以前不得组织学生分科。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计划,从2011年开始,全省各高中必须全面实施课程标准,做到该开的课全部开出来让学生选修,真正实行走班制和学分制管理。这也意味着,到2011年,山东省将在真正意义上取消文理分科,而目前读初一的学生将成为高考文理不分科的首批考生。

废止文理分科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学校按照高中新课程方案教学,以此推进素质教育。”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表示,为把课程落到实处,山东省要求逐步废止文理分科,实行走班教学,最终破除“高考考什么,高中就教什么”的怪圈。

文理分科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延续了多年,高中期间进行分科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山东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关延平表示,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其实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意”。

齐涛认为,现在很多人对高中文理分科存在着错误理解,在国家的规定中,从来没有要求过高中要进行文理分科教育,文理分科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如果按照现在高中新课改的要求,根本就不存在文理分科问题,特别是实行选课走班制教学以后,高中学校将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文理分科。按照新的课程方案,高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或者选择发展方向,但没有分科的说法。

“山东省自2004年秋季开始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2008年起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之前的文理分科概念,其实是单纯地应对高考。在2008年之前,山东省内高中文理分科早的现象比较普遍,最早的在高一年级期末就分科,但其实在高二年级,学生还有一些必修课要学。过早分科显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也将造成学生不能顺利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关延平说,“所以我们将逐步废止传统的文理分科教学的做法,规定全省高中学校从2008年入学的新生开始,在二年级期末之前,不得组织学生分科。”

明确的6年工作目标

文理分科,在中国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这也是“取消文理分科”引发强烈争议的一个原因。在“文革”之前,中学教育并没有文理分科。济南中学语文老师成远方是“老三届”,1966年,他刚结束初二课程。据他回忆,那时的课程是全面的,包括语文、数学、俄语、生物,甚至会计,学习做单据、发票。“‘文革’之后,国家人才匮乏,就急功近利地培养专业人才,于是有了文理分科,高考也按文理分科进行选拔。”成远方说。

上世纪90年代末,文理分科愈演愈烈,很多学校甚至从高一就开始分科,最晚也没有晚于高二上学期的。非高考科目,要么得不到重视,要么干脆不设,特别是“小三科”音体美,很多学校开不齐。“文理分科,是应试教育的一个体现。如果高考没有文理分科,就不会有教学的文理分科。”济南一中校长尹守峰说。

基于文理分科的“悠久历史”,此次山东省率先提出取消文理分科,实施起来难度应该不小。那么,在具体操作上山东省教育厅是如何规划的呢?据记者了解,因为现行的高中课程改革实行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并行的一种教学制度,学生对于选修课的选择,就代表了他对文理的选择,所以再进行所谓的文理分科已经不具备基础。基于这种情况,山东省规定从2008年入学的新生开始,在全省范围里面所有的高中齐步走,一起进行。

据齐涛介绍,山东省的素质教育有长期的工作规划,目前有着明确的6年工作目标。2008年上半年集中力量抓规范办学行为,秋季新生开学起,利用3年时间让多数学校基本上开齐开足课程,高中学生选择文理方向不得早于第二学年末;2011年开始,完全按新课改的要求开齐开足课程,传统意义上的文理分科不再存在;到2014年,这批学生将进入新的高考改革周期,山东省素质教育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从2008年之后,山东省高中学生选择文理方向不得早于第二学年末,这条线必须‘严防死守’,如有学校违规将严查到底。到今年秋季开学之后,全省普通高中要满足高二学生在一些学科上实行选课走班制教学。”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表示。

对于为何不立刻取消文理分科而要分步走的疑问,齐涛解释说,如果现在就取消文理分科,学生由主要学习6门课变成9门课,负担就会变得更重,如此一来,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就很难进行下去。而对于高考制度的问题,齐涛明确表示,今年的高考,山东省将在命题中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在招生录取中更加考虑到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在2008年高考招生中采用的注册录取试点今年也将坚持并改革完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