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2月18日电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在整个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对长江河口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进行调查研究中,华东师大河口海岸研究院陆健健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发现新物种――类闭尾水虱和两个中国新记录种,并提出“三类优势种”等河口生态系统分类新方法。
经过五年努力
陆健健教授告诉记者,新种的出现为全球变化提供了佐证,而两种中国新记录种和30种长江口新记录种则是近期长江口生态环境急剧变化的有力证据。课题组基本确认,长江口高强度开发对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影响是造成生态环境破碎化和加速生物演替,但对于生物多样性而言,并未出现显著的下降现象,从而澄清了“近年来长江河口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物种急剧下降”的传闻。
为了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该课题组还提出了“三类优势种”的河口生态系统分类方法。“三类优势种”是按照物种在整个河口所占密度优势来分类。密度优势达到80%的称为一类优势种,这类物种可用于整个长江河口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研究。密度优势达到60%的称之为二类优势种,在研究潮滩生态系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演替的时候,二类优势种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它们的优势度变化最能反映整个群落的变化,可以作为群落演替的指示种。而三类优势种指的是沿河口梯度几乎全程分布的种类。这类优势种是典型的河口生物,可用于河口大型底栖动物的扩散、分布、演变等研究,可作为该河口的标志性物种。如果从长时间来看,三类优势种的变化最能够反映河口整体环境的变迁,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作为长江口不同环境质量区域的指标,还延伸了河口生物作为环境指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