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3期《春节的现代意义》
近日,刚从老家过完春节,看到萧放、黄涛两位民俗学者在《光明讲坛》上关于春节文化内涵的演讲,感触颇多。春节作为岁首,最早确立于汉朝,至今已经沿袭了两千多年。“爆竹一声辞旧岁,总把新桃换旧符”,经过岁月的积淀,春节逐渐成为中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过年时的年味都大大减弱,一些好的习俗也都慢慢演化甚至消失了,家家户户贴的对联不再是用毛笔书写的了,而是用机器印刷的了,拜年也是发发短信就结束了,大多还是复制相同的短信,不少人对过年的敬畏变少了,对春节的传统习俗陌生了,这着实令人感到担忧。
在这样一个快餐文化盛行的年代,《光明讲坛》特辟专版,刊登介绍春节文化内涵的文章,重新唤醒人们心底的记忆,这不由得让人感到欣慰。如果说以民俗为主体的民间文化是整个民族文化大幕的底色。那么,无疑,春节就是这一底幕上最耀眼的星星。但愿我们的生活越过越美,春节时的年味儿越来越浓。――阙明坤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春节已成为中华儿女最为熟悉的传统节日之一。但是如果要问一问,春节究竟形成于何时、称谓如何变化以及在历朝历代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何影响等等,恐怕大多数人不会回答或者回答不全面。看过萧放教授的《春节的历史演变与民俗传承》一文,答案不言自明。特别是萧教授对“腊八粥、送灶神、年夜饭、守岁、接财神、祖先祭祀”等与春节有关民俗的阐述,更是让读者耳目一新,眼界大开,受益多多。
近来,我也看到不少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知识的介绍,但都觉得比较浅陋,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刻,或是只言片语,或是浅说则止,根本无法满足读者“胃口”。等到读了萧教授的文章,顿觉大不一样。如果说我从其他地方得到的是“年”文化“份饭”的话,那么《光明日报》烹制的则是丰美的“年”文化饕餮大餐。――梁星毯
春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浓缩了几千年中华文明,包含丰富的礼仪形式。它所体现的对春天的期盼,对自然的亲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对家庭的热爱,对祖先的孝敬,对亲情的寄托,对人性的回归,对和谐的追求,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尤其是在当今世界,以“和谐”为主要价值目标的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平等相待、诚信合作、互利互惠。在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的冲突方面,它可以发挥独特的协调、平衡、包容作用,实现不同文明和不同国家之间的和谐发展。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优势,我们要努力发掘其中的价值,让它与西方的主流文化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为世界其他国家人民所认同。但是,目前,我们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我们缺乏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在文化品牌建设上又很薄弱,特别是缺少国际性的、符号化、可参与性的文化品牌。另外,在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意识和手段方面,也还比较落后,因此我们的文化产品一直很难进入西方主流销售渠道。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这既是我们每个华人都应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更是我们每个华人所不应推卸的一种责任与使命。――李祥辉
黄涛教授题为《春节的现代意义》的演讲,对春节文化的传承很有指导意义。我很赞同“洋节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就如同洋快餐与中餐的关系”的观点。中餐永远是中国人的大餐,洋快餐只能是国人偶然调剂口味的替代品。不过,我们也应该在传统中餐中不断注入现代元素,让它更适合现代人的口味,还能防止年轻一代食洋不化。比如,我们可以发展大型庙会的游艺、娱乐、贸易功能,丰富多彩的活动并不比西方圣诞节期间各种临时广场的文化、商贸活动逊色;将中华传统手工艺的精巧与现代科技的新奇相结合,开发出一批新的春节纪念物,一定可以超越西方的圣诞纪念品;强化、拓展元宵节“男妇嬉游”和狂欢精神,全国放假一日,普天同庆“闹元宵”,使其真正成为中国人的“狂欢节”和“情人节”,与元宵节时间大致相近的西方“情人节”在中国的市场也会大为缩小。总之,做好自己的节日中式大餐,让春节的现代意义在传承的基础上得到彰显。――张拥军
面对《春节的历史演变与民俗传承》和《春节的现代意义》两个鸿篇巨制,我像饥饿的人见到面包一样,一口气把她们读完了。萧放老师对春节的历史演变与民俗传承的介绍,仿佛把我带回到儿童时代。而黄涛老师关于改革春节过法的建议,似乎难以满足我的需求。于是便斗胆对过年谈一点感想。
过年的礼节太繁琐了。从腊八到正月十五,为过年家家户户都忙得不可开交。备年货,搞清扫,贴春联,看春晚,走亲串友,招待客人。加上年前年后单位内部的同事、朋友,在外地工作的同学、战友、故旧,贺年信息一条接一条发来。来而不回失礼,回而不切轻慢。特别是在外地工作的游子,身背大包小囊,不顾旅途劳顿急急忙忙往家赶,给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就连连续举办了20年的央视春晚,也因众口难调,欲罢不能。总之,过年于国于家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因此对农耕时代形成的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们是该考虑改一改了。基本想法是,政府要发挥干预作用,尽量淡化民众的节日气氛,鼓励人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推进社会进步上。否则,过年将会成为许多人的一大心理负担。――石长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