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但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走向快车道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青海省认识到:靠拼资源、拼能耗等传统发展方式显然不行,必须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所发展,要充分利用人的智慧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部省合力破发展模式之冰
青海省的独特之处在于生态地位比较重要。青海省科技厅对省情进行了深入调研,梳理出青海省的四大独特资源优势:一是强烈地壳运动形成的丰富矿产资源;二是地处江河源头,水力资源丰富;三是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四是在低温缺氧的极端环境条件下,生物适应性进化形成独特的生物资源。这些资源可分为三大类: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如盐、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煤等;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如牦牛、深鼠、红景天、唐古特大黄等;可再生的新能源,如水力、太阳能、风力等。
针对各类资源的不同特征,青海省将资源转化战略聚焦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和新能源经济三大焦点。这就是要以循环经济为原则,更系统地综合开发利用青海省的不可再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以遵循生态规律、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为原则,更充分合理地可持续利用青海省的可再生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发展低碳能源为原则,全面利用青海省丰富的水力、太阳能、风力等可再生新能源,发展新能源经济。
内外兼修破发展智力之冰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面对自身技术力量薄弱、人才优势不足的现状,青海省以事业借“外脑”,在国内率先对传统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从2001年起,先后从数百个项目中梳理出32个具有高科技含量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以及有望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分5次面向省内外公开招标,吸引了包括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在内的国内10家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竞标。
在此基础上,青海省科技厅积极推进“外脑”机制常态化。目前,旨在利用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及其他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的专家资源,助推柴达木盆地这一中国最大的循环经济试验区实现快速发展的柴达木循环经济研究院已经正式成立。同时,围绕高原生物、盐化工、新能源、中藏药等10个学科,青海省实施了以中青年为主体的“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百人工程”,近5年来重点支持和扶助了100名左右有望成为学科、技术带头人的科技人员。
多措并举破发展资本之冰
青海省科技部门将资金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激活社会资本。目前公开招标成功的项目已达34个,总资助经费占同期青海省级科技3项费用总额的25.3%,而项目承担单位为项目匹配的资金达3亿元以上,资助经费与匹配资金的比例为1:8。
与此同时,青海省科技厅还积极引导省内外企业为主导产业投资,以拓展资本之源。青海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在青海省科技厅的支持下与日本NEDO机构合作开展“中国大型光伏并网电站实证研究”项目,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建300kwp光伏并网电站,年发电量约30万千瓦时。项目所需设备和建设费用均由日本政府资助,总投资额约7亿日元。通过这一“借船出海”的方式,青海省打通了区域内光伏发电、硅材料、太阳能采暖等完整的硅材料及太阳能产业链,在新能源经济上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在积极开展实业项目建设的基础上,青海省科技厅进一步谋求突破,与金融机构、专业资本进行“亲密接触”,以搭建新型科技资本平台。青海省科技厅与农业发展银行青海省分行确立了“政府部门推荐,银行独立审贷,双方联合监督”的工作机制,在向农发行组织推荐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中,有26项被农发行列为意向性支持科技贷款项目,其中已有5项共获得3050万元的贷款支持。
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与新能源经济三大主战场,加上资本与人才两大支撑,青海科技创新“3+2”模式的探索已初见成效。2008年,青海省经济总量达780亿元,是青海省经济发展最快的一年。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青海省经济发展的“破冰船”,引领着青海省高速远航。
(作者为青海省科技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