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戈壁钢城”盛开文化之花

2009-02-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卫韦华 我有话说

坐落在祖国西北戈壁之上的“钢城”――嘉峪关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培育了以钢城企业文化、现代体育文化、群众性的民间文化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品牌,初步建立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创新机制打造多元化公共文化投入格局

近年来

,嘉峪关市政府统一规划,利用财政、世行贷款等资金,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2008年,市财政安排1800万元建立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并每年从财政支出中提取2%纳入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文化事业。

在投入机制方面,嘉峪关市不仅仅依靠政府力量,还积极吸纳来自驻嘉单位企业与社会的资金支持,形成地方与企业共建、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模式。酒钢集团公司、中核四○四总公司等企业先后投入资金,建设了一批体育场、体育馆,以及嘉峪关大剧院、森林公园、英雄广场等大型精品文化工程。据统计,全市“十五”以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5.5亿元,其中社会和企业投资占到了8亿元。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最内在的要素。创新则是文化事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嘉峪关市委宣传部部长郭成录介绍说,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要义。

完善设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嘉峪关市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注意兼顾大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并因地制宜,将现代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嘉峪关市,城市拓展到什么地方,文化设施就延伸到什么地方;居民小区建设到哪里,文化设施就配套到哪里。目前,全市已建立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共15座。49个社区都建立了文化活动室和休闲区、娱乐区;城市主要街道都有阅报栏、宣传栏、信息栏;有线电视全部覆盖农村、宽带网络通到了村组;每个镇都建立起了集图书、阅览、信息查询、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每个村都建有一个藏书2000多册的“农家书屋”。

服务群众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嘉峪关市支持鼓励社区、村镇、企业、校园、军营等结合各自实际,开展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秧歌队、合唱队、老年艺术团、腰鼓队和威风锣鼓队等以群众参与为主的文艺形式遍布城乡,活跃街头巷尾,每年演出达100余场,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前进街社区的居民陈桂兰是一位铁路退休职工,参加社区的舞蹈队已经一年多了,今年春节舞蹈队排练了一个藏族舞蹈,准备参加甘肃省的演出。她告诉记者:“以前总在电视里看演员唱歌跳舞,没想到这一次我们也能到省城的舞台上露露脸。”

对于今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郭成录表示,嘉峪关市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构建更为便利、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新华社兰州2月24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