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拓宽视野看学生“减负”

2009-02-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宋晓梦 我有话说

从3月1日起,云南省中小学将全面推行“减负”新政:严禁按考分排名次,严控课外作业量,严禁节假日补课等;学校相关负责人或教师若有违规,将遭解职惩罚。

“减负”的新闻看得多了,总不免有这样的疑惑:减来减去,我们的孩子何时能真正轻松起来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前些日子,读到一位高三学生章锐在《南方周末》发表的文章《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一方面不胜同情,另一方面又不能同意他对问题的片面归因。中学时代正值人生的花季雨季,可章锐却在巨大的课业负担和精神负担压力下,经历着身心难以承受的煎熬。

章锐提出的问题很重要。或许被逼得几近发疯的孩子属于个别,但学生负担过重却早已成为全社会诟病的痼疾。所以这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是民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教育部门就学生“减负”出台过30多个文件,不能说对此不重视。可问题并没有解决。往往是在贯彻“文件”的日子里,学校下午3点放学,但没过几天,学生就被家长送进了各种补习班。事实证明,如果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就教育改教育是找不到“减负”出路的。

教育的问题说到底是社会的就业竞争、生存竞争在教育领域的反映。以中国国情看,在这种竞争中感到压力最大的,首先是家长。在学历、教育背景、成绩通常是进入收入高、待遇好的工作单位的敲门砖的时候,高分数、高升学率、高重点率的学校就是家长的需求。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能不能上大学,上什么大学都被看做是家长的面子。教育陷入这样的社会氛围,还能有几位教育局长、校长、教师不把学生的分数当“命根”?

这种竞争压力酿成的焦虑,使家长和学校都难以按照“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的人才培养规律进行教育。孩子的天赋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本来就是与社会对人才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需求相契合的。教育就是要基于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允许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元化发展,不能只以分数衡量人。

但是,学校能否让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取决于社会能否给人才多元化、多层次的机会,这种“机会”应该包括职业、身份造成的贫富悬殊必须缩小。如果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体系不改变,各类人才经济待遇、社会地位的差距不缩小,只要求教育改革孤军深入,那么无论学校的课表怎样“瘦身”,怎样减少考试、提早放学,都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历史的经验多次证明,学生负担重的问题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线性思维难以找到问题的实质。当然,教育也不能无所作为,例如,通过教育科研,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就是学校在减轻学生负担方面责无旁贷的任务之一。一位教育家告诉笔者:同样一个字,好的教师让学生写3遍就能记住,差的教师要让学生写30遍才能记住。可见,学生负担重不重,也要看教师怎么教。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