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师范大学地处苏北欠发达地区,是江苏省属重点高校。该校建校50多年来,立足苏北,服务江苏,坚守师范教育阵地,为江苏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师资人才,被同行誉为“默默无闻守阵地、兢兢业业育人才”的“老实(老师)”学校。
2月27日是徐州师范大学第11届党代会召开的日子,记者一行目前
背着父亲上学的张恒
徐州师范大学二年级学生张恒家住徐州市大黄山镇,父母离异。2005年张恒的父亲驾驶货车发生交通事故,当时张恒正读高三。面对事故后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的父亲,张恒想到了退学,但在姐姐的鼓励下,还是坚持参加了高考。
2006年7月,张恒接到了徐州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此时,沉睡了大半年的父亲终于醒了,但却永久瘫痪了。反复思考后,张恒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带着瘫痪的父亲读大学!
开学时,别的同学是全家人开着车送到学校,张恒却忙着租房子,搬东西,把父亲从老家背了过来。张恒对记者说:“父亲有时候还会神志不清,一有不如意的地方就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大喊大叫。”张恒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照顾父亲,每天放学后先给父亲做饭,然后把父亲安顿上床,最后才摊开书本,一边学习一边照顾父亲。
尽管肩挑生活的重担,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张恒的学习,因为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他多次获得学校的奖助学金。他还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活动,喜欢体育锻炼,并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张恒乐观地说:“青春没有回头路。相信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我和父亲的生活会好起来。”
在徐州师范大学,像张恒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要成才,先成人。该校党委宣传部部长王晓三说:“学校通过树立像张恒这样的典型,营造了良好的道德氛围。徐州师范大学有自己的‘张恒’,更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张恒’。”
优秀的青年志愿者李伟
徐州师范大学地处江苏欠发达地区。但是就是从这个并不发达地区走出的中国青年志愿者金奖获得者李伟,却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更加贫困落后的陕西三原县农村,当上了一名志愿教师。一时间,李伟的事迹在母校徐州师范大学传为美谈。
李伟的大学辅导员向记者介绍,李伟在学校时就是一个有理想、有责任、敢作敢当的好学生。大学毕业后,在遭到父母反对的情况下,李伟毅然加入到了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行列。一年支教期满后,他被西部贫困娃的淳朴、可爱所感动,一再申请支教延期。在支教期间,他主动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和当地农村姑娘结了婚,最终扎根在广袤的西部土塬上。
现在的李伟,先后荣获过中国青年志愿者金奖、十大感动陕西省人物之一、陕西省优秀大学生志愿者等称号,并参加了中组部、中宣部等单位举办的“奉献者风采――在西部基层工作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事迹报告团”。面对荣誉,李伟言辞显得有些木讷,他说:“是母校培育了我,我的所为只是小奉献。母校培养我,培养千千万万个‘李伟’,才是大奉献。”
先进感召催生“化学反应”
学校培育了典型,典型感召了群体,群体发生“化学反应”,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多年来,徐师大人“忘我”地投入学科建设,以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为突破口,以典型的力量催生学科建设中的“化学反应”。在该校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中,涉及到淮海经济区、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的科研项目占所承担的国家级项目的71%,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带理论及其在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等,省部级的项目有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五个统筹’与江苏五大发展战略研究”等。
立足师范特色,徐州师范大学选派了一批教师深入到10多个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基地,研究课程改革,参与指导课程改革,为培育更多的典型学习取经。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该校每年举行一次“苏北基础教育改革论坛”,邀请苏北中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来校介绍基础教育改革现状,探讨基础教育改革走向及高师院校应对措施,反馈该校毕业生信息。不仅如此,该校还组建了“师大与苏北十校共建教学科研联合体”,搭建服务基础教育的创新平台。
去年,徐州师范大学被江苏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江苏省重点建设的十五所高水平大学之一。该校党委书记徐放鸣说:“对一所大学来说,最根本的是教书育人。对于一所师范院校来讲,最根本的是培养育人的人。所以,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培育典型,用典型引导全校,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