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碧水蓝天是我们的财富”

2009-03-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罗旭 王国平 我有话说

碧空如洗,绿水悠悠,美丽的赤麻鸭在拉萨河畔沐浴冬日暖阳,成群的黑颈鹤在拉鲁湿地翩然起舞……这是2009年1月,记者在从贡嘎机场到拉萨市区路上亲眼所见的情景。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旧西藏,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统治之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基本处于对自然资源的单向索取状态,根本谈不上生态

环境保护与建设。那时,人们使用的燃料基本上是牛粪和砍伐原生植被,每到冬春季节,总会尘土飞扬、黄沙漫天。

“西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起步于西藏民族改革以后,并随着西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而得到发展。”西藏自治区环保局局长张永泽介绍,50年来西藏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如今的西藏,不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而且山川秀美、河流清澈,动物多样、植物繁茂,成为名副其实的‘香格里拉’。”

只为青山绿水永驻

在西藏环保战线工作10余年,拉鲁湿地“保卫战”是张永泽最为得意的一件事。1998年,拉鲁湿地被圈起来种植大棚蔬菜,剩下的地方有人牵马招揽游客,附近山上还有7家小水泥厂。刚刚以援藏干部身份到西藏工作的张永泽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反复与自治区政府有关部门沟通,要求对拉鲁湿地进行环境恢复与保护。1999年,拉鲁湿地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正式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总面积12.2平方公里的拉鲁湿地已经成为拉萨的一颗“明珠”,在调节气候、净化水体、保护生物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意识逐步确立,西藏自治区政府坚持慎重发展工业的原则,在重点项目建设中,始终把保护雪域高原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严格落实环保审批权。在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建设中,仅环保投资就达15.4亿元,青藏铁路建设还填补了我国大型工程建设中环保建设领域的多项空白。首次为野生动物修建迁徙通道;首次成功在高海拔地区移植草皮……如今,走一趟青藏铁路已被国内外游客称为“生态之旅”。

现在,“碧水蓝天是资源、也是我们的财富”已经成为西藏人民的共识。“只要是影响生态环境的开发项目,哪怕是挖金子我们也不干。”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政府主席向巴平措多次这样表态。2005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发出公告,宣布自2006年1月1日起在全区全面禁止开采砂金矿。2008年1月1日起,西藏自治区政府又全面禁止了开采砂铁(含其他重砂矿物)资源。“我们把埋在地下的财富留给子孙后代,等到有了更好的工艺和技术,能够不破坏环境时再开采也不迟。”西藏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吴英杰这样说。

据最新监测结果,西藏目前的水环境、大气环境仍基本没有受到污染,全区没有发生过大的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江河湖泊大多仍处于原生状态。“西藏生态环境在发展中得到有效保护,目前仍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张永泽认真地对记者说,“守好这片青山绿水,将是我们这代人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唯求人与自然和谐

“现在,西藏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好。野生牦牛越来越多,它们也不怕人。还出现过野牦牛跑到家养牦牛队伍中,把我们长得比较好看的母牛给拐跑了的事情。”接受采访过程中,吴英杰给记者讲了很多这样的生态趣闻。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在西藏得到进一步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使江达、贡觉、芒康3县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同时,全区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7.2平方公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2695万亩。到2007年,全区共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22434公顷。

50年来,西藏的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从20世纪50年代不足1%,上升到目前的11.3%,对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据有关部门监测,由于人工植被增加,西藏的风沙天气明显减少,与30年前相比,拉萨减少了32天,日喀则减少了34天,泽当减少了32天。

目前,西藏共建立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0个,其中国家级保护区9个,保护面积多达40.83万平方公里,占了西藏国土面积的34.03%,居全国首位,是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1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已建成的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曾被认为已经绝种的西藏马鹿,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藏被重新发现,并在不断扩大种群数量。曾经濒临灭绝的藏羚羊的种群数目不断刷新,目前已经达到15万只左右。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到此越冬的黑颈鹤数量逐年增加,约占全球黑颈鹤数量的80%左右。

这些有目共睹的数据,表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民主改革50年以来,西藏的环境保护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天更蓝、水更清、人与自然更和谐。

致力生态屏障构建

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是我国乃至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更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和调节器”,同时,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西藏成了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

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西藏海拔4000米以上的土地面积占全区面积的86%,高原山地环境具有高寒性、干旱性、多变性,生态系统具有不稳定性、敏感性、易变性等脆弱性特征,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甚至不可能恢复。

正因为如此,中央对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资力度,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西藏的发展不断加大。2007年国务院批准的180个西藏“十一五”规划项目中,仅生态环保与建设的项目就占23个,投资达到64.2亿元。

西藏自治区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郑度院士介绍,从“十一五”开始,国家还将陆续投入200多亿元资金,建设160多个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构建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以切实保护雪域高原的碧水蓝天。

从2008年至2030年,国家将通过保护与建设藏北高原和藏西山地以草甸、草原和荒漠生态系统为主体的屏障区,藏南和喜马拉雅中段以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为主体的屏障区,藏东南和藏东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屏障区等三个生态安全屏障区,构建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力争到2030年,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使西藏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并且充分发挥对全国乃至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安全保障作用。

张永泽充满信心地说:“毫无疑问,西藏人民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创造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享受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