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梨园两度“梅”飘香

2009-03-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吴晋娜 本报记者张国圣 我有话说

无论是善良、温柔的聂小倩,还是刁蛮、泼辣的金子,舞台上的她总是以个性鲜明的人物吸引着观众的目光,用独特的唱腔表现着川剧的魅力。

她就是全国政协委员、两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沈铁梅。

沈铁梅有一个被誉为京剧“四大男旦”的父亲,耳濡目染,自幼便痴迷京剧表演,连她自己也想当然地认为将来会“

女承父业”。没料到她报考艺术学校的那一年,正赶上京剧班不招生,沈铁梅就这样阴差阳错地走进了川剧。

沈铁梅初学川剧的时候,表演经验丰富的父亲为了防止她“窜唱”,禁止她再唱京剧。沈铁梅却在川剧的唱腔中吸收京剧、昆剧、豫剧的吐字唤起技巧,将西洋和民族声乐与川剧表演融会贯通,对唱腔加以美化,加强川剧的旋律性、歌唱性,使川剧从人们眼中的“喉喊艺术”变成了“高雅艺术”。沈铁梅本人也以独树一帜的声腔艺术成就,被业内人士公认为“川剧声腔第一人”。

戏曲是声腔和表演的完美结合。除了在声腔方面展现川剧的魅力之外,沈铁梅也努力在表演艺术上让川剧更精彩。她善于运用“戏曲化”艺术手段塑造出现代艺术人物,看过沈铁梅表演的人,都会称赞她惟妙惟肖的表演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她表演的《乔子口》、《凤仪亭》、《三祭江》、《打雁》、《三巧挂画》等川剧折子戏,都是唱做皆重的高难度剧目。《打雁》除唱功外,还有很多婀娜多姿的刀马功。这些戏一旦到了沈铁梅的手上,表演马上变得紧贴剧情、丝丝入扣,整个剧场达到了满台生辉,耳目一新的境界。

若干年前,川剧一度式微。沈铁梅当时也想过改行。但她最终还是回到了难以离舍的舞台。这些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川剧走出狭小的剧场,赢得更多人的欣赏和喜爱。她打破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只能在城市剧场演出的惯例,多次带团到重庆市最困难、最偏远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的土家族苗寨演出。在社区的文艺演出中,常常也能看到她的身影。

作为一门艺术,川剧在沈铁梅心目中是“下里巴人”,更是“阳春白雪”。1999年,年轻的沈铁梅担纲主演由重庆川剧院排演的现代川剧《金子》进京展演,一炮打响,获得了第九届文化表演奖,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第二名。她也以在《金子》中的精湛表演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金子》不仅蜚声国内,剧组在沈铁梅的带领下远赴西欧演出,成为了把传统川剧艺术带入欧洲音乐殿堂的第一人。在巴黎演出后,川剧《金子》的录像光碟一夜之间成为巴黎市场上的抢手货。许多外国朋友在欣赏了她在剧中的精彩表演后,无不对东方艺术的神奇所折服。欧洲戏剧权威人士认为《金子》可以和莎士比亚,甚至古希腊的名剧相媲美。此后,国外的演出邀请不断,沈铁梅带着她心爱的川剧艺术,先后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川剧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