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也是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影响宏观经济调控的关键因素。2004年,按照国务院对我国粮食生产的部署,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联合12个粮食主产区人民政府,启动实施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该工程围绕
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立足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重点开展技术集成、技术创新和大面积示范。
工程实施五年来,成功建设了一批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集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水稻、小麦、玉米丰产技术,创新了一批超高产、资源高效和产后粮食贮藏减损新技术,并得以大面积转化和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大面积粮食增产增收,在实现全国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以来,经过各地、各部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筛选了100多个高产优质高效粮食作物新品种,集成创新了约百套具有区域特色的作物大面积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建成了一批粮食高产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区面积累计6亿亩,项目示范区面积占全国粮食生产面积的10.1%,5年累计增产粮食3660万吨,增加经济效益达500亿元。其中,2008年,全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立11万亩小麦核心试验区,平均亩产达到573.6公斤,比一般麦田单产高200公斤。同时,示范区化肥利用率与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以上,农药用量减少约25%,每亩节本增效100元左右。2007年,长江中下游平原稻麦两熟地区单季创造了15亩连片最高亩产903.3公斤,在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亩产1733.66公斤,东北平原春玉米区雨养条件下亩产1183.49公斤的高产记录。这些高产典型引领了我国粮食主产区高产的发展方向,充分展示了自主创新在挖掘粮食丰产潜力方面的巨大作用与效果,也为世界展示了我国有效保障粮食安全的科技实力。
项目的实施,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粮食科技创新大协作,共有300个科研单位及企业、4000多名粮食科技人员参加了联合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有力推进了我国粮食科技自主创新,造就了一批粮食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粮食科技学术骨干,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粮食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已培养了从事粮食科研的研究生1000多名,累计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250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粮食丰产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保证了技术措施真正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