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霞・迈尔是中奥教育合作的积极推动者。在她的努力下,三亚、南京、海口的3所职业旅游学院已同奥地利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感谢她的热心安排,使记者有机会走近萨尔茨堡的职业教育(见本报3月12日10版)和在职教育。
可以说,职业教育与在职教育是经济发展的两条腿,只有这两条腿都健壮,经济才能稳定发展,社会才
学院的教学任务分几块:一是对在职人员进行技能和知识培训。学员全是当地人,有的由企业派送,学费由企业承担;有的是个人报名,学费自付;也有的是替企业代培,教学内容与企业一起商定。作为教育支出,企业和个人都可享受免税优惠。二是负责对学徒的考试和技术工人的晋级考试。应考人员可以参加考试辅导班,提前熟悉考试用的各种设备。但他们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获得相应资质。三是对失业工人进行技能代培。这主要由政府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安排失业人员接受技术培训,学费由政府支付。另外,他们也为在国外的奥地利企业培训技术骨干。
每期培训班的长短视内容而定,从几小时到几百小时,一般上课时间都在下班之后,从18点至22点。该学院每年办的各种培训班有1750多个,按当地产业结构分为10个大类,去年约2万多人接受培训,从普通工人到企业老板,各个层次的都有。他强调,不同的州,开课的内容不一样。“适合当地需要”,是他们办学的一个重要宗旨。确定每期培训班内容的依据之一,就是学员反映和报名人数。如果某项内容的培训班报名人数很少,开课会导致较大亏损,就会停办。
梅内韦格说,这里的教学与传统学校不同,非常重视提高实践能力。学校有1000个培训老师,但没有固定老师,所有培训老师都来自实践一线。在汽车修理课堂,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汽车修理车间,从各种汽车零件到高台支架上的整车,各类工具也是应有尽有。老师正在为当晚备课,要在发动机上搞一些“破坏”,让学生找出问题,解决问题。老师说,他的班不能超过12人,否则讲课效果会受影响。在电焊教室,十多台电焊设备靠墙而立,一个个随时准备喷出火焰,将钢铁熔化。在机床车间,十余台新款数控机床准备启动。老师强调,培训用的设备要先进,如果用的设备还不如企业的设备好,就没有人来参加培训。
梅内韦格介绍道,萨尔茨堡人有接受在职教育的传统。这一传统最初起源于木材加工,因为当地森林资源丰富,需要用木材不断加工新产品,从而形成了不断学习的氛围。现在,在职教育已深入各个方面,萨尔茨堡有三分之一的人,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在职教育。受金融危机影响,有些企业缩短了员工的上班时间,但对在职教育却是好事,已有不少人在利用这一机会补充知识。因为在他们看来,“知识永远有用”。(本报维也纳3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