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3月17日电作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怎样构筑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在今天开幕的中国社科院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副院长李慎明、陈佳贵、朱佳木、高全立、武寅等与500多名老中青学者聚集一堂,围绕
据了解,中国社科院今年将重点进行课题制改革,完善科研资助体系,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开展学术名刊建设工程,全面推开聘用制,改进非实体研究中心管理等。其具体改制的举措如下:
――改革课题制和科研资助体系。在科研资助体系和资源配置中,补充直接针对科研主体――人的资助。一是增加学者个人作为资助对象的科研资源配置因素,使科研资助体系和资源配置从资助课题、学科、出版“三位一体”的科研资助体系,扩展为课题、学科、学者、出版的“四位一体”的科研资助体系。二是完善院级课题制度,实施成果“后期资助”,加强研究所和课题承担人的责任意识。
――实施人才强院战略。着重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建设工程,即:造就一批学贯中西的理论家、思想家和学术大师(100名);扶持一批德才兼备的领军人才,特别是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濒危学科、绝学、特色学科等方面的专门人才(200名);培养一批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在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骨干人才(300名);选拔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熟悉意识形态工作,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优秀领导干部和管理人才(100名)。重点引进国内外拔尖人才,特别是急需的重点学科领军人才。构建以青年学者发展资助计划为主的青年骨干人才培养体系。
――开展学术名刊建设工程。打造在国内外具有领先优势的知名学术期刊品牌。在已投入1200万元专项经费的基础上,再增加300万元,加大对学术期刊的资助。将《中国社会科学院报》改版为《中国社会科学报》。办好“皮书”和学术年鉴等系列学术品牌。
――全面推行岗位聘用制。建立统一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重点解决竞争激励机制和解决编制平衡与职称紧张问题。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完善干部培养、选拔、任用和考察机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任期责任制,建立不称职领导“退出”机制。
――改进对非实体研究中心的管理。按照“评价、整顿、完善、提高”的方针,对168个非实体研究中心进行科学评价,以进一步完善学科布局。
――加快图书信息化建设。组建特色专业书库;构建“总馆―分馆―资料室”三级管理体制;建立中国社科院藏古籍书目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