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当前,我国正在发生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村城市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确保农民的利益,推动全体村民共同富裕,各地进行着积极探索。北京门头沟区冯村坚持集体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成功实现了农村产
业非农化、土地利用城市化、农民生活方式市民化,走出了一条由村到城的平稳过渡的发展路子。
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是保障农民利益的“根”
说起冯村几十年间的变化,冯村的百姓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冯村的过去,一个“穷”字概括了所有问题的症结。直到1992年,冯村的经济结构主要是农业,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不仅落后于北京市的其他郊区村庄,就是门头沟也属于排名靠后的欠发达地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15年来的快速发展,如今,冯村已成为全国文明村、北京市十强村、门头沟区首富村。冯村用15年的时间,走完了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30年才能走完的道路,完成了发达国家农村最快也要50年才能完成的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的过程。
冯村的一条根本经验就是创新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在人均耕地不足0.1亩、家庭经营居次要地位的冯村,集体经济是农民就业增收的主要来源。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冯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经营机制不活、管理效率不高、损害集体经济成员权益等问题也日益增多。为此,冯村进行了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的集体经济改革,构建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农村集体经济现代产权制度,实现了“资产普通股权,农民当股东。”
改革前,冯村农民的家庭收入主要以农业劳动收入、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等劳动性收入为主。改革后,农民的家庭收入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成为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至2007年,农民人均分红分别达到3000元、4000元、5000元,分红所产生的财产性收入在村民人均年收入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2%、15.53%、16.53%,村民实现了“当股东、全就业、富住楼”的新生活。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由村到城和谐发展
在村民钱袋子渐鼓的同时,冯村大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村民社会保障水平,有力促进了冯村由村到城的和谐发展。
集体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为冯村实施旧村改造积累了厚实的经济基础。通过旧村改造工程,全村800多户村民将在2009年底全部迁入新楼房,实现“居者有其房”。同时,旧村改造不论是居住环境还是生活基础设施都实现了村民居住社区与新城大市政的对接,使全体村民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洁净能源。
为解决村民病有所医的问题,冯村早在1998年就建立了具有合作医疗性质、设备和人员较为齐全的村卫生室,村民看病不出村。2005年开始北京市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村里额外每年给每人缴40元,全村每年用于合作医疗的支出达30多万元,有效地解决了村民看病就医问题。
针对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就业难的状况,冯村在加大对义务教育支持力度的同时,大力开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村民就业技能。为解决“4050”等困难人员就业,冯村大力兴办劳动密集型企业,实现在集体经济内部就业。由冯村集体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的主要生产樱桃、西红柿等劳动密集型作物的“碧琨种植中心”,吸纳了390名村民就业,占冯村现有劳动力的四分之一。
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使村民权益落到实处
实现改革成果共享要靠制度保障。规范决策程序,推进民主决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享的基础。
为促进决策民主化,冯村结合村内实际创造性地建立了“五议一审”的民主决策制度。村级重大事项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决策,做到决策有依据,议事有程序。凡是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要实行民主决策。冯村还积极探索民主监督机制建设,其中最为成功的做法是“三老协会”制度。由老党员、老干部和德高望重的老村民组成“三老协会”,给两委班子当参谋,监督领导班子工作。
在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中,以村务公开为突破口,一是规范公开的内容、程序及形式。公开内容以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二是确保村务公开的真实有效。三是村务公开经常化。做到固定内容长期公开,动态内容定期公开,专项内容适时公开,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及时公开。通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清了集体“家底”,亮了干部“箱底”,明了群众“心底”,取得了群众对领导班子的信任和支持。
冯村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说明,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只有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广大农民真切感受到城市化对自己是“得到”而不是“失去”,城市化进程才能持续、协调、稳步地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