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俄建交60周年,也是中俄两国确定的中俄“语言年”之中国“俄语年”。
自1996年中俄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06年和2007年,中俄双方又相互举办了“国家年”,作为增进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全面提升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水平的重要举措,中俄“国家
2009中国“俄语年”和2010俄罗斯“汉语年”是继两国“国家年”之后为推进中俄世代友好、促进战略协作的又一大型国家性活动。此次中俄“语言年”的举办必将进一步巩固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深化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夯实中俄友谊的民间基础,尤其是将促进俄语和汉语在中国和俄罗斯的推广与传播,为我国的俄语教育事业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再次激发中国人学习俄语的热情。
作为一种外语教育,俄语在中国的地位很特殊,经历了几个世纪,关系着几代人的命运。
俄语教育在中国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从1708年清政府为培养俄语外交翻译人才在理藩院设立俄罗斯文馆算起,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据资料记载,俄罗斯文馆是培养清政府同俄罗斯政府办理外交和商务官员的学校,并非单纯培养翻译。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之后,根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请,俄罗斯文馆开始增设别的外语,从开办起历时154年,最后并入京师同文馆,1887年又成立了珲春俄文书院,但当时学习俄语的人数较少,且多是八旗官宦子弟。
20世纪20年代,俄语学习在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时阶段。30年代,鲁迅、巴金等作家开始把俄罗斯语言和文学介绍到中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开始有机会接触来自十月革命故乡的语言、文学作品和革命理论。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解放区的俄语教学备受重视。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与苏联和平睦邻友好关系的建立带来了中国学习俄语的第一次热潮,这也是俄语一枝独秀的学习外语的高潮。当时举国上下,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都开设了俄语课,而且有大批的优秀青年学生被派送到苏联学习深造,这一次俄语学习高潮对中国的政治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中苏关系蜜月期的结束,俄语热也在中国迅速降温,全国各类院校极大地压缩甚至取消了俄语专业的设置。直到20世纪80年代,俄语教育在经历曲折后又迎来健康发展的新时期。但90年代初期,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综合国力的相对下降,国内学习俄语的人数锐减。尤其是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同欧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学习英语和其他语种的学生逐年递增,俄语学习也是表现出相对衰退的迹象。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与俄罗斯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合作逐步全面展开,与独联体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等也不断发展,俄语学习在中国又悄然升温。随着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在中俄两国政府的共同推动下,中俄两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往迅速扩大与深入,我国俄语教育也再次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各层次的俄语教育都取得了较大发展。无论是从师生数量、教学规模,还是教育水平,相比以前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10所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拥有了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方向涉及语言学及修辞学、文学、文化国情学等诸多领域。
但是,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来看,我国现阶段的俄语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学俄语、大学公共俄语教育缺乏一定的连续性,有专业懂俄语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现状还不尽人意,专业俄语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也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近些年来,中俄在关系稳定、政治互信、战略协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了在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双方在航天、石油、核电站等领域的一大批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正在实施,科技与教育领域的合作也逐步深化。所有这些,都要求有懂相关专业知识并熟练掌握俄语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参与。因此,我们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灵活调整俄语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覆盖面广、针对性强、设置合理、规划科学的俄语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文化视野开阔、知识结构新颖、富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强,熟练运用俄语语言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各类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这既是促进两国交流与合作向深层次、宽领域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符合两国政治关系健康发展的需要,对促进两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以中俄“语言年”的举办为契机,结合我国俄语教育的现状,根据时代对俄语人才提出的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我国俄语人才的培养。
加强对俄语基础教育阶段的扶持力度。选定一些基础较好的中学为示范学校,根据学生自愿、择优录取的原则,组成俄语教育重点示范班。加强统筹规划,搞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凡高中开设俄语的地方,小学也要对应开设俄语,使俄语教育形成体系,保持连续性,形成“一条龙”。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俄语考生的调档分数线,扩大高校对俄语考生的招收数量,拓宽俄语考生填报志愿的选择空间。
努力加强专业复合型俄语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理工科院校优势,培养具有理工背景或其他有关专业背景且俄语语言能力强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是推进我国俄语人才培养的一个发展战略。具有专业理论背景并熟练掌握俄语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广泛的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对具有专业背景的人才加强俄语教育,还有利于人才知识结构的复合和优化,容易使一些优秀的科技人才脱颖而出。这种培养方式可以看作是一种专业加外语的复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与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外语+专业)起点不同,但其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而且,相对而言,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加强对有专业背景人才的俄语水平的培养,可以更为有效地实现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符合目前社会对俄语人才多元化的要求。
继续扩大与俄罗斯高校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并支持优秀人才出国深造。积极拓宽合作办学的新领域,改变学科领域过窄,且深度不够的局面。加强对宇航业、飞机制造业、医学、教育、艺术、经贸、科技、石油、军事等学科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引导俄语考生选报相关专业,在国内用两年时间,按照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强化理论基础课程的学习后,以公派或交换生的形式到俄罗斯或独联体其他国家继续深造,重点进行专业能力培养和语言水平提高,鼓励并支持优秀学生在外攻读硕士乃至博士研究生。在俄语教学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也可采取国内跨校联合办学,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加强业务培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改善教学办公条件,增强公共俄语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加强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共俄语教师培训基地,通过在职进修、暑期进修、访学或师资交换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设立全国统一的奖励基金,鼓励并资助教师短期出国访问学习,定期派一线教师赴俄罗斯或独联体其他国家深造。同时,可依托部分师范院校的俄语系,建立中小学俄语教师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展开对中小学俄语师资的培训。
建立东北三省俄语重点发展区。东北三省具有重点发展俄语人才教育的天然地缘优势,并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坚实的资源基础,将东北三省建设成我国的“俄语重点发展区”,根据各省市、各院校实际情况,确定重点发展的类型和级别,建成一个布局合理、发展科学的俄语重点发展区,实现各类俄语人才培养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然后以点带面,有选择、有重点地辐射全国。
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安全以及国际方面有很多共同利益,两国的友好合作具有客观的必要性和坚实的基础,也是双方共同的战略选择,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预见,中俄在政治、经贸、能源、投资、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将蓬勃展开,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与配合将更加密切,我国同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合作领域必将会不断地拓宽,交流也会日趋频繁,社会对各类俄语人才的需求必将持续增加。因此,以中俄“语言年”为契机,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并加强规范引导以推进我国俄语人才的培养,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俄语语言教育不但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而且能让更多的青年人通过学习俄语加深对俄罗斯的了解,从而充实两国关系的内涵,巩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让中俄世代友好的和平思想深深植根于两国人民心中。
(作者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世界俄语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