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与中国现代企业家精神
汤一介在《江汉论坛》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中国企业家在这种情况下应具有什么样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对造就中国现代企业家是否有意义,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
未来的人口红利
蔡?在《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1期撰文,回顾了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即在过去30年中人口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剩余劳动力渐趋枯竭、人口老龄化的条件下,中国如何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作者揭示和论证了在第一次人口红利式微乃至消失后,仍然可以产生第二次人口红利,避免“人口负债”,即通过教育深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持和延伸中国产业的竞争优势,通过养老保障制度安排创造新的储蓄源泉,以及通过劳动力市场制度安排,扩大人口老龄化时期的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存量。
21世纪的逻辑与哲学
T・威廉姆森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撰文,以二阶逻辑、直觉主义逻辑、连续统值逻辑、一阶模态逻辑,以及关于绝对无限一般性的逻辑等等为例,说明逻辑学中大量具有哲学意义的技术性工作才刚刚开始。对象语言中的非正统只有通过元语言的非正统才能得以充分探究与公正评价,这种非正统有时是关于逻辑的演绎力的,有时是关于语言的表达力的。两种类型的非正统导致在元逻辑研究方式上的争论。由于这方面工作的动机主要是哲学上的,而且所需要的技术常常具有哲学意味,这项工作必须由哲学家自己去完成。因此,在21世纪,逻辑学将继续受到哲学家的关注,哲学家也将继续对它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