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化产业的“电视湘军”、“出版湘军”、“报业湘军”、“演艺湘军”、“动漫湘军”等蜚声业界。“文化湘军”正以“弯道超车”的爆发力,驰骋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沿。
作为一个内陆地区的省份,一个经济总量两年前尚不过万亿的“欠发达”地区,湖南的文化产业凭借什么能够做到逆势而上?记者通
――变危为“机”的发展意识。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危机,很多行业趋冷,好莱坞电影却乘势腾飞。同样,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风暴,日本动漫和韩国游戏产业高速发展。经济不景气,人们有了更多时间看书、读报、上网、看电影,俗称“口红效应”。
3月2日,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召开产业发展大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龚曙光对“口红效应”很是看好。他的目标是,未来3年至5年,以改制上市为契机,以并购重组为手段,争取集团营业收入、资产双双突破百亿元。在经济下行的寒冬期,总资产突破70亿元规模的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以“逆势扩张”保增长的姿态表达了他们应对危机的信心。
早在2001年,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文选德就提出“发展文化经济,建设经济文化”。2006年,刚到湖南的省委书记张春贤强调用国际视野来谋划文化产业,树立统筹、科学、全面、人本、开放的文化发展观。之后不久召开的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对全球文化领域的影响逐渐显现,湖南省也不例外。湖南省委宣传部部长路建平表示,金融危机下湖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湖南进一步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引导。湖南省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将是“弯道超车”的生力军,从今年开始每年拿出1亿元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并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湖南省政协建议,今后10年内,湖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应达到40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0%。湖南省同时还设立了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文化领域。进一步引导居民的消费习惯,培养成熟的观众群,使一些文化行业保持惯性的增长。正是思想上的先行让湖南的文化产业抓住了机遇,抢得了先机。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湖南人历来就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在湖南宣传文化战线,尤其如此。1995年,湖南率先打破省内电视由卫视一统天下的格局,成立了湖南经济电视台,全部面向市场,实行全员聘任制。广播电视栏目实行末位淘汰制,根据市场反应,随时调整电视节目播出安排,尽最大可能适应观众审美需求。正是这些从根子上进行改革的创新,让湖南的文化产业红火兴起。
――强大的市场主体。谁拥有强大的市场主体,谁就占领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从2000年开始,湖南先后组建了湖南出版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潇湘电影集团、湖南新华发行集团、湖南新华印刷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长沙广播影视集团和湖南有线网络集团等9大文化产业集团。几年来,湖南文化产业集团以资本运作方式壮大实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强势“资本集团”。
――活跃的民营文化。在湖南,歌厅、演艺酒吧、动漫等大都是民营企业,尤其歌厅和动漫企业,基本为民营资本所掌控。长沙歌厅年接待观众200万人次以上,营业收入逾亿元。湖南动漫原创节目产量3万多分钟,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强,湖南宏梦卡通公司、三辰卡通公司的年产量分别列全国10大动漫企业的第一、二名。
――无与伦比的人才优势。湖南对人才的重视是真正的“求贤若渴”,真正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完全打破限制人才流动、制约人才发展的各种壁垒。这些年,湖南不但招揽了如陈鲁豫、曹颖等全国著名电视主持人,还培养了如欧阳常林、龚曙光、瞿优远等一大批文化产业领军人才。正是他们的努力拼搏,奋勇争先,支撑起了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