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安全消费标准不应缺位

2009-03-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颜维琦 我有话说

这一阵,公众敏感的神经又被接连挑动。

广州“瘦肉精”中毒事件余波甫定,“瘦肉精”超标生猪又现市场;横行市场数十年的注水牛肉“潜规则”触目惊心,挑战起来却步履维艰;一向广受信赖的强生婴儿卫浴用品被指含有毒物质,一些父母反映婴儿使用后出现过敏症状,“挤牙膏”式的官方回应却难以让人信服……

身处这样的消费环境,难怪不少人生出“还有什么是安全的”疑虑和恐惧了。

公众的“不安全感”,很大程度上源于“标准”的缺位。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对商业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中,外无强势监管,内无标准约束,则无从保证良性竞争秩序的巩固,更遑论营造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了。

“标准”缺位,缺在标准比起市场常常慢上好几拍。据了解,国外技术标准的修改周期一般是3到5年,而我国技术标准更新速度却较慢。如牛奶,1986年制定了国家生鲜牛奶收购标准。该标准规定牛奶中的微生物指标,国家一级奶应小于50万个/毫升。而美国、加拿大规定,牛奶中微生物超过5万个/毫升,就要从严处罚。标准滞后,就如同大门松敞,将公众健康置于近乎不设防的境地。

“标准”缺位,缺在管理疏漏。以注水牛肉为例。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国家标准畜禽肉水分限量》明确规定,牛肉的含水量不能超过77%。但注水后含水量达80%以上,并且极易发生二次污染的牛肉却长期销售。在运输、屠宰和市场销售各个环节,这样的牛肉屡屡通关,顺利进入百姓餐桌,不由人不对有关部门检疫检查和管理的力度发出质询。广州近日检出的两头超标“瘦肉精”生猪,事隔几日,当地工商部门仍然未能确定它们究竟来自何方。

“标准”缺位,还缺在步履迟缓。公众亟待拨云见日之时,标准却不能应声而出,释疑解惑。强生案疑云难散即是如此。消费者急切关注调查进展,相关部门却只在舆论倒逼下,一步步作出“挤牙膏”式的回应,而使得公众的不信任感、不安全感愈增。姗姗来迟和吞吞吐吐的标准不能满足公众的知情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助长市场的不正之风。

公众的消费安全,政府负有重要的监管责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写道:将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健全并严格执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召回制度。

健全标准、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政府将在保障公众消费安全上作出更大努力。但是,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纷繁复杂的市场变化,仅仅依靠政府难以让标准始终走在市场之前,还应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比如鼓励科研机构参与检测和标准修改,培育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引导其发挥监督和服务作用。

社会的力量调动起来,能够助推政府管理的进步,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标准”也才能尽其责,全其用,真正体现其威力和信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