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这话非常响,也非常实。
这是北京农学院服务社会的誓言。
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作为北京市属唯一一所高等本科农林院校,北京农学院在50多年发展历程中,通过探索创新,不断强化服务社会,尤其是服务农村的力度,不断丰富着誓言
“1+1+X工程”是北京农学院探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创新机制。创新点在为农村培训实用人才,使农民培训真正纳入党的组织管理之中,形成更为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彰显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王慧敏说:“‘1+1+X工程’是北京农学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是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模式。”
这一模式是2006年8月由北京农学院与延庆县共同启动的。当年11月,北京农学院的百名专家和延庆县50余名拔尖专业技术人才、160名农村实用人才签订了培养协议书,实现了市、县专家对农村实用人才一对一帮扶。此项活动被形象地比喻为“1+1+X工程”。第一个“1”是指建立一支以北京农学院教师为主的市属专家队伍,第二个“1”指建设一支延庆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或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组织),“X”是指延庆县农村实用人才。此工程意在借助市级专家科技兴农队伍,通过整体规划、结构调整、改良品种、规范生产、集中培训、现场答疑、田间指导、考察交流、电话热线、网络教学、视频互动等多种形式,带动培养一支县级拔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共同帮扶若干名农村实用人才,形成由高到低的“传帮带式”人才培养链条和体系。
北京农学院充分利用“1+1+X工程”平台,采取多层面培训,项目切入,以点带面,深入合作等措施,努力在更新理念、促进区域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上重实效,求成果,要切切实实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
多样化培训,使各类实用人才不断涌现
自2006年“1+1+X工程”实施以来,北京农学院深入挖掘自身教学优势,通过开展大学生村官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项目、建立乡村图书馆等多种方式,把理念默化入农民的心坎中。
2006年,北京农学院共组织专家157人与延庆县的县级技术人才结对子;2007年又合作推出农村科技服务团,与延庆县15个乡镇对接,成立了以北京农学院专家组为队长的15个农技服务队。截至去年底,延庆县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539人,比2005年的721人增加818人,年增长率38%。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素质逐步提升,覆盖面不断扩大,涉及到技术类、生产类、管理类、社会(文化)类、营销(贸易流通)类五大类,广泛分布在种植、养殖、乡村旅游、民营企业、运输、建筑、手工艺制作、文化活动等多个领域,基本实现农业产业的全覆盖,特别是药材、花卉等新兴产业农村实用人才的涌现,丰富了农村实用人才类别,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008年,大学生村官作为第二个“1”加了进来,180名非农专业大学生村官到学校接受为期一周的培训,学校根据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工作实际和需要“量身定制”了培训内容,涉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新时期农村工作方式方法以及郊区、山区经济发展方向等农学专业知识。从而帮助他们补充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使他们尽快找到在农村工作切入点,提高服务农村的能力和水平。
拓展、深化“1+1+X”内涵
北京农学院专家刘克锋在旧县镇、沈家营镇实施了牛粪处理项目;沈家营镇、康庄镇与北京农学院共同实施了七彩薯栽种项目;张山营镇在农学院晁无疾教授等专家的技术指导下,葡萄产业发展迅速,成为著名的有机葡萄基地;四海镇聘请了北京农学院的赵祥云等三位教授作为花卉产业、陈青君教授作为野生菌产业发展的长期顾问,在技术、销售等多个方面指导本镇花卉产业和野生菌产业的发展。
2007年北京农学院在延庆沈家营镇推广的彩色甘薯技术转化工作,在王寒教授和陈学珍教授的带领下,西王化营村五彩甘薯的亩产量比本地品种平均提高1000斤,一上市场就供不应求。王寒和陈学珍教授认真分析康庄镇的土壤结构和气候条件后,向延庆县康庄镇三街村主任助理王贺推荐了“七彩红薯”新品种,并在种苗奇缺的条件下送给他300株实验用苗。在王贺试种七彩红薯的过程中,王寒和陈学珍给予他很多技术指导。试种结果,每亩纯收益约为2000元以上,是当地传统种植
玉米的4倍以上。2008年,康庄镇党委研究决定,继续推广七彩红薯100亩以上,该项目被纳入康庄镇2008年为民办实事“折子工程”。
北京农学院园林系专家在四海花卉基地指导东方百合无病毒种球生产的同时,完成了百合种球脱毒技术成果,并把该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从而取得了240万的经济效益。目前,四海镇的花卉种植面积已达到3050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30%。
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推进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和新型农民的涌现。比如,种植大枣的赵志忠,带领群众大规模栽培草花的吴英,开展循环模式种养的葛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京郊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京农学院院长王有年有自己的新想法:在“政、产、学、研、推”基础上深化落实“1+1+X工程”,为京郊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撑。要继续拓展和深化“1+1+X”的内涵,其中的“X”要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社和协会转变,向乡镇产业发展转变。